京沪智库媒体共商: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新华网上海9月18日电(记者吴宇)“这个新学年,有4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中文,其中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表示,学好中文,就能在对华合作项目中找到工作,生活就会变得美好。这说明,‘一带一路’概念已进入沿线国家寻常百姓家,给相关国家的民众带来了希望和福祉。”
在16日上海举行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愿景与方案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最新实例,引发了与会者有关“一带一路”的共鸣。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在致辞中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增强了共建国家间的政治互信、经济互融和人文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强共建各国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波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二个十年,要进一步加强和共建国之间发展战略的对接,聚焦重点合作领域,持续推动一批“小而美”“惠而实”的农业、医疗、减贫等民生工程,助力解决共建国家关乎民生福祉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政企协调,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故事,充分展示“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改善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发挥好智库学者咨政建言的作用,提升对一线建设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为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实难题、实际困难出好主意,帮助解决问题。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在致辞中表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是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有效方式。讲述“一带一路”故事,对不同受众要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让传播更有温度和人情味;要积极回应外国民众的关注关切和国际社会存在的误解误会,既充分展示成绩,又不避讳问题;要创新传播技术手段,提高受众互动参与度,以多元视角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提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中,要更加重视自身集成性的系统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更加重视共建合作的韧性建设,更加重视健全风险管控机制,更加重视合作中的绿色转型、数字转型,更加重视公共产品供应中的知识供给和知识分享,更加重视在传播中讲述让人信服的故事,共同绘就“一带一路”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蓝图画卷。
本次研讨会设四个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新理念;变局适应和格局塑造:“一带一路”建设新使命;绿色转型与数字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新引擎;“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与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升级。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网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