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花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海之花

2023-11-13 17:09:02 来源:新华网

  “海之花”,是花、非花。

  说她是花,乃因江海,位于金汇港出口,杭州湾。那海水,满盈盈,黄澄澄的,在夕阳照射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闪闪金光,迷人至极。海风吹来,荡漾起无边细浪,慢悠悠,轻悄悄,像慈母般抚模着柔软的沙滩;风雨交加,海浪前赴后继,如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向海岸,猛烈撞击,溅起万千浪花,又回归大海,再一次发起新的冲锋。

  说她非花:只是没有海浪的姿态,但充盈着海浪的气息、后浪的情怀。记得二〇二〇年,有一个著名的网络热词叫“后浪”,“后浪”是一个非人为和不可控的自然过程,更是一种集体现象,它意味着汹涌而来和成群结队,“后浪”的奔涌源于积蓄的能量。其内涵正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好愿景相契合。如何让“后浪”涌动其中?如何让这可阅读建筑有个文化灵魂?如何给她起个响当当,具有文艺范儿,时代感、融合度高的艺名?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功能必须思考且要破解的难题。

  我喜欢海浪的温情、热爱海浪的勇敢,更喜欢后浪的勇往直前,追光少年闪闪发光的梦想。由景到情,脱口而出“海之花”,从此,“海之花”成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艺名。

  “海之花”她呼应城市水网纵横、田园交错的场地肌理,以九宫格作为主脉络构成体系,串联起各场馆的空间和活动。保留了原建筑文化元素,由生产的厂变身生活的场,由工业的厂变身生态的场,由隔绝的厂变身开放的场,重新塑造盎然的自然生机,似大海的浪花在人们的心中荡漾,生生不息。

  我曾细品过王安忆的作品《妹头》,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就是饱经风霜,擅于人情世故的好婆对孙女说:“我们这样单薄的人家,是要自己给自己垫高脚跟的。”

  是啊,美丽的江海。有“芦花丛里渔舟出,白鹭洲上独钓翁”的滨海画意,又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诗情。然进入工业革命,因浦江阻隔,成为“单薄的人家”。如何变洼地成为高地?江海人一直梦想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融科技、文化、艺术等一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旨在为江海的孩子踮起脚跟。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既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又接现代文明的洗礼,还与大师握手,与新锐对话,造就一批又一批,激情澎湃,勇于超越的“后浪”来。

  春天里,“海之花”在期盼中终于落成了。

  秋天里,当我走过“海之花”,透过明亮的玻璃,隐隐约约看到“海之花”的排练厅里,一群孩子正踮着脚尖,提着轻盈的裙摆,美丽修长的手臂指向远方,演艺着“天鹅湖”的经典。侧耳倾听,儿童剧场里传来了“明天会更好”清纯而甜美的歌声。此刻,激动的我已模糊了双眼,默默地祈祷:愿“海之花”能为这些乡村的孩子垫高脚跟,攀高一点,再攀高一点。(作者:行云)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