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5日电(记者 仇逸、龚雯、袁全)寒流来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一老一小”成为社会重点护佑人群。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医改夯实“健康网底”,全市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力满足居民在“家门口”有专科看、有检查做、有药物配,在关键时期,化为百姓就医的实在感受,助力缓解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网底,也是政府履行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职能的平台。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下一步,上海将不断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构建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适应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要求,以高质量医疗服务提升居民看病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寒流来袭暖心护航,居民健康就近有 “医”靠
寒风凛冽,扩充服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和就诊流程,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用暖心服务,让居民健康就近有 “医”靠。
在闵行区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设30间儿科诊室(含发热门诊),周一至周五均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其中颛桥、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晚门诊,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CT检查晚门诊服务;七宝、马桥、颛桥、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末也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就医需求,实现上班、上学与看病两不误。
闵行区卫健委副主任马应忠表示,目前,晚门诊和周末延时服务基本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区卫健委也鼓励更多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确保周一至周五开设儿科门诊的基础上提供社区儿科延时门诊服务。
有人常驻、有灯常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一个个“小而精”的服务,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助力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毛细血管”也是温暖的。走进位于黄浦区的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间门诊覆盖了全科、中医适宜技术、康复理疗、护理服务,开设一个多月以来,已累计接诊数百余人次。
“看病难,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难在白天没时间,年轻人忙着上班难请假,老年人忙着带孙辈难脱身,我们把大门多开一会,就能让居民多看一会,先让居民就近有‘医’靠,才能提升健康获得感。”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说。
为保障居民尤其是老人的健康安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在门诊增加服务,还主动上门办实事、解民忧。清早,延吉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们来到延吉养老院,为老人检查身体,对于卧床老人,医护们在老人床前进行检查和采血,关注每一位住养老人的身体健康,此外,他们还时常进社区展开义诊。
记者从杨浦区卫健委获悉,通过“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近期正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推进老人流感疫苗接种、定期巡诊分类管理,持续优化绿色通道,加强养老机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控。
能拍CT、能看牙,软硬件升级迸发“大能量”
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象,仍停留在看看小毛小病、简单配药的阶段,殊不知,这些他们口中的“小医院”在日积月累的强基增能后,如今可提供的健康服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
2022年入选上海市首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的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徐汇区首家配置CT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7月24日正式开展CT检查以来,已服务近2000人次。不仅减少了人们到大医院排队,同时中心在配备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基础上再聘请专家阅片审核、确保质量,受到居民好评。
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林其意表示,除了增设硬件,中心利用紧密型医联体、项目型医联体资源开设了骨质疏松、耳鼻咽喉科、皮肤专病、房颤门诊、心肺康复、脂肪肝、中医脾胃病等20余个专病门诊,以及创建社区护理中心,为高龄、失能、慢性病、疾病康复期等人群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上级医疗机构优质资源的大力支持,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医疗联合体是推动强基增能、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更多社区中心医疗服务“锻长板、补短板”。
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的口腔科配备了6个诊室、1个种植手术室及7张诊疗椅,设施配置全景口腔摄片机、儿童口腔器械、根管旋转治疗仪等,是闵行区14家社区中心里最早开展牙齿种植、正畸服务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专家定期下沉,开设专家门诊。居民李阿姨称,她和老伴牙齿感到不舒服时,都会先到这家社区中心就诊,“不仅离家近、技术也不错。”
公平可及、系统连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
制定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扩充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目录,扩大延伸处方药品库;通过面对面、电话、微信短信、互联网平台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至少主动联系1次签约居民,并加密对重点人群的随访频次;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中2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任务,超额建成27家,近三年累计建成118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均已预留10%以上专家号源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共派出医务人员3584人下沉社区……今年以来,上海围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随着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强基固本、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助力居民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居民健康获得感。
2023年4月,上海市政府发布《进一步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明确把社区卫生作为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加快资源配置和治理创新,推进社区卫生高质量发展。
方案还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区门诊量占全市常住居民门诊总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基本完成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中医特色专病(专科)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记者发现,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各区卫健委也纷纷画出了因地制宜的“施工图”。比如,静安区提出到2025年,社区门诊量占区域门诊总量达到50%以上,优化双向转诊流程,夯实医联体分级诊疗格局;宝山区提出到2025年,全区将完成32个卫生服务站的改造,实现辖区内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
浦东新区不仅积极打造“一院一品”,如金杨社区的心脏康复、北蔡社区的顾氏喉科、上钢社区的石氏伤科等;还提出“四件套、三中心”,即结合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实际需求,全区所有47家社区配置CT、移动DR、肺功能检测仪、心脏超声等“四件套”检查设备,以及快速发展社区康复护理服务,2025年底前市级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将覆盖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社区康复中心将全覆盖,并将推动创建一批市级社区护理中心,多措并举地在“小社区”夯实“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