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新乐章——写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之际
新华网上海3月22日电(记者 孙丽萍)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22日晚启幕,文艺舞台春潮涌动。
正在全面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上海,文艺的色彩与乐章如此多元丰富:红色,是“党的诞生地”上海底色;春光融融、春色满园,是上海乃至全国文艺创作的“脉动”;世界风、中国色……海纳百川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正在描绘新时代画卷。
红色!“上海之春”的记忆
作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上海之春”推动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诞生了许多重要作品。《红旗颂》《梁祝》等彪炳史册的经典都诞生在它的舞台上,成为激荡在人们心头的隽永旋律。而这些作品,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与荣光。
《红旗颂》诞生于1965年的“上海之春”。59年时光过去,每当那深情而恢弘的旋律响起,一代又一代的听众依然仿佛能在音乐中听见“红旗招展美如画”的壮美,感受到艾青笔下“为什么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的诗意撞击心弦。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创作——94岁的作曲家吕其明又一次精心修订了钢琴与乐队版《红旗颂》。乐谱上最终标注的时间,是“2024年3月10日”。小小的细节,深藏对艺术的虔诚、对祖国的热爱。
“每一次在钢琴上弹起《红旗颂》,我都会深深触动,感受到经典穿越时空的力量。”担纲演奏的钢琴家孔祥东说,《红旗颂》旋律如同“神来之笔”。近一个甲子过去,红色经典的魅力绽放如新……“如果没有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深情,无比的热爱,怎会有这样的灵感涌现?”
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作曲家陈钢的“红色小提琴”系列作品、小提琴名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深入人心。今年的“上海之春”,刚刚摘得国际大奖的上音管弦系大三学生、“00后”王睿一登上舞台,用小提琴“讲中国话”、演绎红色经典,曲惊四座,尽显中国新生代阳光而自信的“精气神”。
经典和新作碰撞,历史与未来交汇——“90后”作曲家龚天鹏扛起主旋律创作的重任,以作品《新时代》书写时代。在气势磅礴的交响旋律中,他特意加入了纯净清澈的童声演唱,用这极致的“对比”,描绘祖国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画卷。“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时还是个小孩子,是上音附小的学生。感恩时代。一路走来,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他说。
春色!中国文艺的脉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整个文艺界都在积极努力地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从北京奔赴上海执棒开幕式音乐会的指挥家俞峰说。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展和上海文化的金名片,承载了新中国音乐60余年的深厚历史底蕴。翻开上海之春节目册,今年的“春色”分外浓郁:57台音乐演出、9台舞蹈演出云集大师经典、新人新作,其中新人新作达29台,占总演出量的44%。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呼唤,以鲜明特色满足人民期待,以现代时尚展示活力跃动,全力展现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艺术品位,努力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贡献。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文艺先声夺人——今年,“上海之春”联动长三角文艺资源,首次与江苏无锡、浙江台州共同举办长三角“锦绣江南”项目。
在上海,感受全国文艺创作的脉动。据组委会介绍,音乐节还将组织多场主题性演出,如“新时代交响序曲”音乐会、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编钟与民族管弦乐《千年绝响》音乐会、“天山南北”音乐会、“中国音画”交响音乐会以及民族舞剧《醒·狮》等一系列主题演出,聚焦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以艺术形式展现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世界风、中国色!春天的期待
文明互鉴、共享艺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面向世界发出强烈信息。统计显示,本届音乐节共有24台国际演出来沪交流,团队来自德、奥、意、法、俄、美、日等10余个国家,创下国际演出来沪交流历史纪录。比往年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上海之春,无疑将加速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和文旅融合。
据介绍,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上海之春将推出规模盛大的“中法音乐交流展演季”。此外,奥地利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德累斯顿弦乐团等世界著名院团也将献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之际,上海音乐学院与意大利科莫歌剧院还将联合呈现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
“艺术的交流是双向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将和钢琴艺术家哈特穆特·霍尔合作推出《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久久为功”推广中国艺术歌曲,让世界聆听中国好声音。
“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的书画、书法一样,讲究气韵流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希望通过这台曲目融汇中西的音乐会,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互鉴,增进文化与文化、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了解。”廖昌永说。
“让世界听到中国民乐的‘新’声音。”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该团将在上海之春舞台上首演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民乐新作《零·壹|中国色》。
由腾讯音乐旗下AI音视频研究实验室——天琴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助力,“出岫”“苍筤”“凝脂”等“仙气飘飘”的中国色彩,首次幻化为奇妙旋律。这一音乐生成大模型是根据上海民族乐团的风格与演出而“量身定制”。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实现创新突破——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在上海发生。
“用美去碰撞美,用美去打动世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和国际传播充满了自信。”罗小慈说,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创新之城,文艺工作者们拥抱这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不断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