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法治,兴文化!90件珍贵展品齐亮相上海闵行
新华网上海4月30日电(许超)近日,由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闵行区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闵行区版权工作站、闵行区知识产权协会主办,虹桥镇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闵行区扫黄打非暨版权保护匾额·雕版专题展”在虹桥镇翰林匾额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融合扫黄打非与版权保护,通过90件珍贵的“匾额雕版”,为市民奉上了一场版权法治主题课程。
上海市闵行区知识产权协会秘书长郭国中表示:“本次展览集知识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呈现了雕版艺术所承载的精巧技艺和历史厚重,将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扫黄打非和版权保护领域的政策法规、知识要义。”同时,相关专家也认为,以匾额雕版开展扫黄打非和版权保护宣传,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是对新时代版权工作的创新实践,为文化市场治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闵行区扫黄打非暨版权保护匾额·雕版专题展现场。(主办方供图)新华网发
“讲到雕版,要先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讲起,它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版权保护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郭国中介绍,“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代替了传统的人力抄写,极大地促进文化的传播和繁荣,但也带来了私自印制名人诗文的问题,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的作品都曾被盗用。宋代朱熹完成《四书或问》编纂后,为制止书商窃刊私印,便写下了‘亟请于县官,追索其板’,可以说,版权保护意识从此萌生。”
提及知识产权与普通人的关系,郭国中坦言:“知识产权就像空气一样,就在我们身边。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让市民用上物美价廉的‘创新产品’,能够让大家欣赏到品质优良的‘创新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真正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
闵行区扫黄打非暨版权保护匾额·雕版专题展现场。(主办方供图)新华网发
开幕现场,闵行区还发布了《2023年度MIP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闵行区依托12426版权监测中心,共监测疑似侵权链接141.35万余条;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完成了著作权登记代理约3万件,接待各类企业、权利人1000余次,闵行版权工作站共受理作品登记1442件;依托MIP平台,完成行刑线索移交案件1件。
对此,版权工作站站长李敏说:“闵行工作站从版权登记源头入手帮助企业进行版权登记保护,在区文化和旅游局执法大队的执法下,打击侵权盗版,并通过MIP一站式平台帮助企业进行维权。通过全链条的版权保护,更好地促进版权产业的繁荣发展。”
闵行区扫黄打非暨版权保护匾额·雕版专题展现场。(主办方供图)新华网发
近年来,闵行区全面加强版权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各职能部门协同、协调、协作,依托闵行区版权工作站、华东版权登记大厅、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等版权相关企业平台资源,不断优化版权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版权保护政策体系,强化版权保护技术创新,深化版权执法联动合作,探索版权案件行刑对接,加大版权违法执法力度,全面提升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版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区域版权产业集聚、市场管理、登记服务、法治保障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助力闵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版权作为文化的基础资源、创新的重要体现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益成为地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区“扫黄打非”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饱含深意的匾额、雕版作品和典型案例,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在扫黄打非、版权保护工作上的坚定信念与务实行动,进而共同参与到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列中来,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