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肿瘤”创建“无呕病房”,形成抗肿瘤治疗相关管理“上海方案”-新华网
2024 06/11 08:55:02
来源:新华网

“复旦肿瘤”创建“无呕病房”,形成抗肿瘤治疗相关管理“上海方案”

字体:

  新华网上海6月10日电(记者仇逸 龚雯)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让很多肿瘤患者“闻之色变”,为有效管理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创建“无呕病房”,让肿瘤患者化疗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90%。近日,相关管理流程被2024年版《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收录,形成了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管理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委会主任委员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专科主任郭伟剑表示,一些常见的化疗药物,如铂类、阿霉素、氟尿嘧啶等,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部分患者会因药物反应或者其他因素,在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

  肿瘤医院乳腺及泌尿肿瘤内科专科主任王碧芸也表示,有的患者因为恶心呕吐而对化疗产生强烈的排斥,导致后续治疗难以进行。肿瘤内科病房医护携手,共同探索开展多项临床实践,减轻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打造“无呕病房”。

  作为上海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化疗患者达到21.7万人次,其中住院化疗患者4.35万余人次。通过科学管理模式,以“医-护-患”共同参与的方式,涵盖了肿瘤化疗患者入院时、化疗前、化疗进行时和化疗间歇期各个阶段,最终形成住院化疗患者个性化管理方案,并在医院徐汇院区23病区开展试行。

  肿瘤医院肿瘤内科23病区护士长杨瑒表示,作为上海“无呕病房”首批试点建设病区,在制定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管理流程时,医护团队充分评估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细分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形成化疗全流程管理模式。

  在住院患者入院时,病区护士便开展分阶段饮食宣教,强调化疗前、化疗进行时、化疗间歇期不同阶段的饮食注意事项,并及时掌握患者反馈;在化疗前期,开展风险筛查与早期预防,将评估工具嵌入护理病历信息系统,由护士评估患者个人因素,包含心理、既往化疗后呕吐情况、患者对于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认知等,再由医生进行患者的药物风险评估,通过智能平台形成医护联动机制。

  医生根据筛查结果,结合“无呕专科医生”设计的循证医学知识库,开具预防性止吐药物方案。护士在落实预防性止吐药物干预的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护理。

  在化疗期间,医护团队结合恶心呕吐分级量表和“患者日记”两种工具,实时管理患者症状。当出现≥2级恶心、呕吐症状,医护共同实施循证医学解救方案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据了解,“无呕病房”成立以来,高风险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约90%,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肿瘤医院内科“无呕病房”逐步形成了7个特征,包括制定规范化诊疗护理流程;通过信息化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开发电子护理评估系统和新媒体平台等。此外,肿瘤内科团队建立并规范了5项相关制度及流程,包括《创建无呕规范化示范病房工作管理制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CINV治疗护理规范化流程》等。

  “后续将继续优化工作流程,结合临床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相关管理制度,在医院所有内科病区推进‘无呕病房’建设工作”,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陆箴琦表示,医院护理团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未来将相关工作推广至日间化疗,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化疗依从性、更好地接受规范的内科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表示,“无呕病房”的创建是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出发,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关注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同时,医护共同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医护联动,模式创新值得进一步推广。期待医护团队能进一步培养新思路、提出新策略、探索新模式,促进更多患者受益。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