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新入市约43万方综合体 锦园重塑“海派故里”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8月新入市约43万方综合体 锦园重塑“海派故里”

2024-08-17 13:15:20 来源:新华网

  在迈向“2035卓越全球城市”的宏伟征途中,上海正开启一场事关人民城市建设的城市更新行动。作为上海老城厢根脉更新的示范性项目,16日开启认购的锦园项目历经四年精心雕琢,不仅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样本,更为上海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打造全球城市更新的范例贡献了重要力量。

  据悉,锦园项目涵盖居住、商业、历史保护建筑等复合业态,堪称城市更新领域的“百科全书”。锦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3万方,距新天地直线距离约400米,其中风貌建筑体量约7.07万方,为上海中心城区现存罕有大体量的风貌更新项目。

  锦园首启:老城厢迎来新生

  从旧时光中走来,在新时代绽放。

  放眼全球一线城市的发展历程,从在老城区之外开疆拓土到对老城区的更新与功能重塑,从物理空间的增长到文化内涵的丰富,老城区既是城市生长的根脉所在,又为城市更新源源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让城市的历史得以延续,魅力得以彰显,特色得以保留。

  然而,在老城区的更新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如何聚拢散去的烟火气,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留城市独特的文脉?越来越成为每个全球城市绕不开的话题。

  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年轮中央,老城厢宛如一位沉静的守望者,见证着上海的历史荣光与时代变迁,承载着数百年的城市底蕴与文脉,架构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上海城市的发源地,拥有约700年历史的老城厢,被视为上海城市生长的根脉,是“海派文化”的孕生之地。自明代设城,到近代民族工商业者聚集,曾经的老城厢,作为上海人口最稠密,商业最繁华的区域,繁华始于斯,乡愁归于此。

  由新湖、融创和中信金融资产联袂打造的锦园项目及周边区域,正是老城厢中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聚场。回望来时之路,无论是人潮接踵、烟火丛生的西门商市,还是闹中取静、人文氤氲的金家坊,无不彰显着上海繁华的城市底色。在这里,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兼收并蓄江南建筑传统与西方建筑风格,各取所长并别出心裁地建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典建筑,海派风格由此诞生,自成一派。锦园首批入市的产品包含建筑面积约267至456㎡的大平层、约908㎡的复式大宅及约302㎡的花园下跃宅邸等多种户型。

  这片土地既是近代以来国人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原点,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根与魂。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兴区域崛起,这片土地的光芒一度被西方式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所掩盖。如今,随着央国企新生力量的注入,锦园项目焕发新生,让这片充满历史感的土地重新回到这座城市的核心磁场。

  历经多年,锦园项目的更新汇聚了上海市和黄浦区两级政府、多位建筑学专家和三家企业的智慧和心血,终于保育了这一上海城中心约43万方项目的历史文脉和建筑肌理,开发难度之高超乎想象。

  守护文脉:锦园重塑“海派故里”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少有呈现“本土文化”的老城厢历史风貌区更新的区域,锦园项目的历史风貌承载了近代晚清民国年间上海民族工商业群体的生活样本,也反映了民国时期“近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生活的历史切片。公馆、里弄、市房聚落等多种生活形态在此交织,体量大、历史肌理复杂、建筑形态多样,极具海派特色,也最富烟火气。因而,在城市更新中学会与“旧”相处,赓续历史文脉是锦园项目设计者面临的核心课题与挑战,更是社会各界人士对锦园项目的殷殷期许。

  ——传承城市文脉,要善待历史记忆。

  锦园项目的开发及设计者深知老城厢是每个上海人的精神故乡,更是上海别具一格的城市底蕴所在。在这片土地,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条巷弄都回响着岁月的低语,每一扇门扉后都隐藏着“最上海”的烟火气。因此,这片土地的更新绝不能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是要与老城厢的历史共情,用最细腻、最温情的笔触去勾勒历史的本真样貌,保留现存的历史遗迹,在历史的脉络中创新发展,从而打造老城区更新的“上海样板”。

  自项目启动之初,锦园项目的设计师们就以“最大化保留风貌肌理”为原则,从现场的每一处历史遗迹,档案馆里一张张泛黄的图纸,对城市肌理、空间尺度、建筑风貌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竭力搜寻独属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让更新与保护相辅相成。“约50米一个历史记忆点”既是设计师们通过重点文保建筑、保留重要历史建筑作为街巷记忆标识点等倾心打造的街区特色,也是设计者对城市文脉的坚守,对城市精神家园的守望。

  ——守住历史记忆,需要“绣花”功夫。

  锦园的底蕴,来自于经过时间沉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系上海独特的城市纹理,具有独立的城市性格。

  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肌理,高难度的更新挑战,锦园项目的设计师们并未大刀阔斧的改建重塑,而是抽丝剥茧,从空间着眼,自街巷这一核心要素入手,不仅从历史深处提炼街巷布局,充分尊重原有土地格局、组团特征,还原街面的高低起伏、前后错落,更细致考究每一条巷弄的道路肌理,让“曲尺弯、丁字路、拐弯抹角”的场景得以留存,“金家坊”、“孔家弄”等承载着市井百态的传统街道逐一被复原重现,不仅保留了具有上海乡愁记忆的街道立面,守住了文化的根脉,更让老街在新时代重焕新生,活化了老城厢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美学。

  ——打造“海派故里”,需要珍视建筑遗存。

  历史建筑遗存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锦园项目所在区域是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者的居住样本,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中西文化有机融合、多元荟萃的海派建筑风貌,体现了近代上海多元文化共融的城市特征。在上海城市更新进入4.0阶段的当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早已从原有的“搭框架”转变为“精装修”,但锦园项目所在区域历史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与异质性仍给开发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如何保留单体历史建筑特征,从而整体呈现出“最海派”的历史建筑风貌则是每个设计者必须面临的挑战。在项目推进中,锦园项目的开发者们甘于下一番苦功夫,采取一户一定制的修复手法,让每一栋建筑的符号、肌理以及空间型制得以最大限度复原,同时也从细处着眼,对于多种风格建筑屋顶的色彩也在最大程度地进行保留和还原,复兴历史上空的第五立面,展现昔日建筑的特征符号,以建筑叙事精织“海派故里”,打造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传承创新:锦园将激发城区新活力

  传承并富于创新的城市更新是上海走向卓越城市的必由之路。

  老城厢的辉煌再现,唯有匠心独运的现代建筑方能续写。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建筑不应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静默展品,而应转化为人们居住、聚集的生活和社交空间。

  在充分保留历史基底,赓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锦园项目创新打造带有鲜明特色的海派建筑,将高层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有机结合,倾心构筑了当代海派合院、大平层两大物业人居形态。

  古老的门楣、雕花窗套与现代的玻璃幕墙、流畅线条交相辉映,静谧的居住空间同历史和商业街区交织错落,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在焕发历史遗存崭新生命力的同时,也致力于重现“上海心中故里”的烟火气,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憧憬,是现今的老城厢留给城市未来的历史。

  城区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对城市精神的一次丰富,每一次更新都是对城市功能的一种完善。今日的上海,正处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型升级阶段,位于上海2035中央活动区(CAZ)中心地段、黄浦区“蓝绿丝带”计划关键轴心老城厢历史风貌区的城市更新也因其更新能级之高、体量之大、资源之集中、历史信息之复杂而备受瞩目。

  蓝绿丝带规划是一条链接上海历史与未来的“时间项链”。这是一条贯穿新天地——豫园——十六铺码头的城市绿带,它将城市历史与自然肌理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以历史元素为锚点,蓝绿丝带起始于新天地,链接老西门和豫园,终至十六铺码头,将历史文脉串珠成链。这里将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聚落,所有的历史遗迹在这里重焕光彩,迎来“最好的时光”。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三大文化片区的串联,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精心塑造历史人文活力街区和绿色生态城区,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

  锦园在蓝绿丝带上的商业节点——昼锦坊,未来将以“锦绣”为名,不仅将为老城厢挂上一颗明亮的翡翠,更将以比邻新天地的锦绣生活界面,集聚开放型公园、通过艺术策展型商业内容的导入,让锦园成为激活片区生活的活力会客厅。

  总之,锦园所在的充满历史与温情的土地,横跨上海各大发展年代,见证着上海从小渔村向世界一线城市的蝶变。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如今,在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坚定步伐中,老城厢这片城市发源地也要再次进行更新与蝶变,将再度成为全球化时代展示时代精神和上海独特文化魅力的绝佳窗口。而锦园项目也将因其在遗产型历史聚落更新中的示范引领和匠心营造,成为面向全球的更新样本!

[责任编辑: 王若宇]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