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零号湾:打造“热带雨林”产业生态集群 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所985高校、10多所科研院所、汇聚全市超过三分之一的两院院士……作为上海一个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大零号湾如何构建从“0到1到N”的科技创新生态链,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上海大零号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零号湾集团”)董事长任巍表示,大零号湾正在全力打造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集群,通过“区校园企”多方协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构筑上海市未来产业新引擎新地标。
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丛林
“热带雨林必须有‘参天大树’,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要有‘灌木丛林’,在园区内串个门,就可能发现一个金点子进而诞生一家新的创业公司。”任巍形象地比喻,“一栋楼里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可能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大零号湾拥有全市首屈一指的创新浓度和产业生态。”
专注研制新一代协作机器人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在大零号湾“热带雨林”中成长起来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刚满“十周岁”的节卡机器人生产基地在江苏常州,在全国多地建有业务中心,但研发中心始终在大零号湾。公司副总裁常莉表示:“在大零号湾我们可以与高校合作,能招聘到合适的科研人才,产业上下游环境和优惠政策都让我们在这10年的高速发展期里获得了很多助力。”
截至目前,大零号湾聚焦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三大方向,已集聚了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两所985高校及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1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机构22家、市级研发机构152家、外资研发中心46家,逾30多家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在此地设立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大零号湾集团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匹配各类资源:小到孵化器、加速器,大到科创园区、研发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一应俱全,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以节卡机器人为例,企业最初由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孵化而生,在就近落户大零号湾后,园区积极提供场地、政策扶持、产业化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厂房以及合作伙伴,为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进而进军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我们主要就做一件事,就是专业化的科创服务,把科创服务做到极致,让在大零号湾创业不再难。” 任巍如是说。
多方合力打通产学研壁垒
今年7月,《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明确提出了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空间等措施。
上海是全国医疗卫生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高品质医疗机构数量众多,2023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为2.65亿人次,由此也导致了严重的停车难题。由于大部分医院建设时间较早,规划停车位数量较少,周边也不具备继续建设新停车场(库)的条件,种种因素导致三甲医院门口车辆排起长龙成为家常便饭。
面对不断增长的医院停车位需求和短缺的停车空间,上元立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元立交”)拿出了解决方案,公司通过机器人和AI调度算法,将原有的停车场库由自走式车库升级为全自动化运行的无人仓库,大幅提高平面空间的停车密度,车位数量可提升60%左右。
“通过大零号湾集团牵线搭桥,上元立交的先进技术找到了现实的应用场景,医院也能大幅提升空间的利用率,有效缓解医院停车问题,实现了双赢。” 任巍表示,大零号湾集团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0到1” 的基础研究阶段推动研发成果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而在“1到10”的市场应用阶段,及时将企业需求交由高校的专业团队进行研究,推动产品迭代更新。
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宽,上元立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为前沿技术找到一个更大的制造空间?企业有需求,园区有回音,关键时刻,大零号湾集团再次为企业成长铺平道路。上元立交创始人袁全桥表示,园区招商团队根据企业需求,推荐了一个完美载体,载体的空间大小、地理位置都与公司的发展计划完美契合,“公司的成长离不开闵行给予的帮助,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加速产品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近日启动的“大零号湾”文明实践圈通过搭建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平台,打造形成“校企共育、社区共建、市民共享”的文明实践生态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15家高校院所和文明单位,以及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中学、大零号湾图书馆等15家民生服务机构一同加入“大零号湾”文明实践圈“动力伙伴”的大家庭。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办副主任周琳琰表示:“我作为大零号湾的‘湾民’,看着这片区域发展,如今有了这个平台,为交大的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把科技的想象力转化成新的生产力。”
据悉,大零号湾下一步将聚焦创新强基、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生态营造“四大行动”,着力打造适宜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