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物十二时辰”展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新华网
2024 10/04 11:48:24
来源:新华网

在“造物十二时辰”展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

字体:

  新华网上海10月4日电(史依灵)身着传统复原服饰的“古人”乘坐“时光列车”,穿越千年揭开藏在衣橱里的美学秘密……国庆假期,上海浦东一座带着浓厚复古味道的老火车站摇身变为艺术秀场,一场仿佛穿越时空的非遗美学展览正在举行。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大学主办的“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集中展现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近年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探索之路。展览通过中央复兴车站里十二时辰的时光流转,重点展示十二项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富含江南古韵雅趣的朵云轩木版水印、崇明土布、徐行草编、上海剪纸、金山农民画、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也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黄杨木雕、上海绒绣、海派旗袍、钩针编织、珐琅器制作、海派家具制作等非遗技艺。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穿行于展览构筑的不同风格场景中,移步易景,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黄杨木雕,结合民间雕塑技艺和西洋素描技法,有典型海派特色;展出的徐宝庆作品《狮舞龙腾》,利用数字技术放大局部细节,提供了多维观赏角度;展览还汇集多件选材鲜活市井生活的黄杨木雕代表性作品,囊括老中青三代艺术家。

  《繁花》系列上海绒绣作品。

  海派非遗展现了上海城乡生活的多彩面貌,被誉为“东方油画”的上海绒绣,是具有“兼容并包”气质的绣种,明暗对比显著。这次特别展出的《繁花》系列绒绣,用非遗技艺呈现了蓝牙音响、茶几、笔记本等日用品,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乡村生活则孕育了更富自然野趣的艺术形式,草编《生生不息》、土布《环环相扣》等系列公共艺术装置,充满了浓烈欢快的乡土气息,又让徐行草编和崇明土布恰到好处融入现代场景。

  土布作品《环环相扣》。

  近年来,海派非遗与当代艺术频频“牵手”,在传承活化中焕发新生。高境布艺堆画《追忆似水年华》,在黑白建筑摄影上“长”出了鲜艳热烈的布艺花朵,唤醒一代人对上海老城区的记忆。据了解,本次展览还发布了多款跨界非遗国潮国货,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助推剂”。老字号品牌回力带来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作品,发布惠山泥人、滚灯、阿坝羌绣、艾德莱斯4款非遗主题球鞋;朵云轩与野兽派联名带来“生命之木”秋意浓香薰、上海民乐一厂推出“东西物语”江南丝竹民族乐器。此外,展览还展现了部分上海对口援建的非遗创新成果,青海果洛班玛黑陶文创、云南沧源佤族织锦服装等系列展品。

  近年来,上海大学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设计的发展,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简称“PACC”)发挥产学研平台的优势,积极整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资源,助推“非遗+”高质量发展,而这次展览正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PACC助力非遗传承取得丰硕成果一次集中的展现。

  “当下,传统文化正发生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造物智慧与当代生活、文创产业、艺术审美相融共生,碰撞新火花,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国潮国风’。 ”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说,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激发更多人对上海非遗的关注和热爱,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年人心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6日。展览期间,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下午,将设置海派钩针、崇明织带、木雕动物、徐行草编中药包等体验课程,将“观看”提升为“体验”,展现非遗温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感受。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