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稻米文化课堂”上海崇明开讲
“文化铸魂乡村振兴,哲学赋能产业发展”。12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联合举办的“行走的稻米文化课堂”文化展示活动在崇明区新村乡开展。
活动现场,复旦大学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正式启用。据悉,此前新村乡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暑假已经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研学实践。在此基础上,新村乡决定另辟一块地块作为学生稳定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看来,高校师生走出校门,来到基层,走到田间地头,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新村乡党委书记王慧健介绍,2019 年起,新村乡持续围绕“稻香、业兴、村美、民乐”的稻米文化小镇发展愿景,努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底色和特色、稻米产业为基础和核心,以文化赋能为灵魂和生命的三产融合型特色小镇。
新村乡新国村驻村第一书记陶乐凯告诉记者,通过哲学的思考,他对于乡村治理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哲学这么好的东西,更应该有一个广袤的实践基地,让我们的游客,让我们的参观者去感受这种思想的美好。通过稻米如人生,让更多的喜欢思考的人,对人生有追求的人,多一些感悟。”
“广袤农田横平竖直、聚落纵横排布依于河渠”。为传承和保护具有崇明特色的沪派江南风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新村乡联合成立了“沪派江南”青年联合宣讲队。作为青年联合宣讲队的一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可歆在首日为大家带来以稻米文化和“沪派江南”为主题的宣讲,她告诉记者,把课堂和稻田相结合,让自己能够切身实地地去感受,这样的形式非常特别,也非常希望能够继续参与到接下来的课程之中。
此外,新村乡稻米文化哲学赋能基地也在活动中揭牌。未来,基地将以“共探校地合作新路径,同谱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共同目标,面向乡村的不同受众开展哲学公共教育,在稻田边、栈道上、屋舍里助力新村乡“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学科特色和新村乡的设施基础、区域特点,将学术研究和论文写在新村土地上,将哲学文化融入大地艺术中。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行走的稻米文化课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现场讲授“中国农耕文明中的天人合一”主题讲座,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强调了农耕文明中人与大地的紧密联系。他认为现代社会不应仅依赖技术,而应在实践中保持对自然的体会,呼吁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王慧健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些年,新村乡对外整合优质资源,对内深化社会治理,“最终,我们的落脚点是让老百姓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安详、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