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眼科专科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会议召开,携手共创视觉健康新纪元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2024中国眼科专科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会议召开,携手共创视觉健康新纪元

2024-11-23 11:07:40 来源:新华网

  在视觉健康需求与日俱增,眼科医疗服务备受瞩目的当下,一场旨在推动中国眼科专科高质量发展的云端盛会——中国眼科专科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系列第二场会议启幕。此次会议汇聚了眼科医疗领域的众多领军人物,他们围绕眼科专科发展的核心议题,共谋高质量发展之策,共话临床实践之智,旨在为我国眼科医疗服务的全面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孙兴怀担任大会主席并发表致辞。孙兴怀表示,公立医院需改进眼科诊疗流程,满足民众健康需求,这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专家分享公立医院发展战略、国家区域医疗发展政策解读以及创新治疗方案和诊疗模式的实践经验。希望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更多有效路径,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黄二丹:新时代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思考

  

  会议首先聚焦了新时代下,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服务体系研究部部长黄二丹分享到,在政策指导下,聚焦于新时代临床科室的标准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涵盖了组织架构、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目标是通过细化到具体科室,如儿科、眼科等,来实现科室高质量的内涵发展,并确保政策体制机制的有效实施。通过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最终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张明: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创新方案助力眼科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明确了政策指导下,新时代科室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了提升眼科服务质量的创新手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张明率先分享了眼科创新治疗方案在助力眼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他提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管理挑战,医疗质量管理是关键。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创新疾病管理方案,提升眼底病的诊疗质量,实现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法瑞西单抗作为全球第一种真正的双靶点抗体类药物,能够同时抑制内皮细胞的渗漏并保护周细胞稳定血管,减少渗出。药物设计优良,减少了系统的暴露,降低了炎症的潜在风险,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单靶点抗VEGF治疗的局限。

  随后,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刘虎带领各位专家就话题进行了激烈讨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胡柯表示,医疗机构需要通过良性收入来维持发展和提升学科建设。在分级诊疗方面,包括医联体、医共体和专科联盟等形式,上级和下级医院的落地积极性不高。国家顶层设计和医保政策应下一步可以朝着更具体的方向推动,以实现各级共赢。粤北人民医院教授廖武随后表示,目前其医院有8个医联体,但合作模式依旧较为松散。涉及病人上下转诊,但不涉及收入统管,主要在白内障手术和眼底激光手术方面提供技术帮扶,通过学习班和手把手教学提高合作医院的技术能力,在统筹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医联体网络的构建仍需要政策及眼科专家的共同努力推动,但近年来,在各级医院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江冰分享,医院与医联体合作,包括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对于基层无法开展的手术,患者会转至医院,治疗后再转回基层进行分级管理。医院为基层医生进修提供优惠,但也希望国家层面能有更好的激励措施,让基层医生愿意接纳上一级医院手术后的患者,从而帮助他们成长,并实现对病人眼健康的全流程管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柯敏也表示,目前医院已经与省内64家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眼科与其中26家签订了专科联盟,专注于专科发展和病人管理,特别是在双向转诊方面。在慢病管理,如眼底病和青光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科室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分级诊疗体系的力量,也离不开自身科室运营能力不断提升的探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志良表示,目前院内眼科实行日间手术,只有少数疑难手术需要住院1~2天。独立的手术室让我们能够自主安排,提高效率,且更好地控制感染。山东省眼科医院教授原公强也表示,目前院内几乎所有内眼手术都能在日间完成。同时也计划学习张明的门诊管理创新,以满足患者基本的抗VEGF治疗需求。

  王鲜:“筛-转-治-管”连续型治疗模式的眼科实践

  为更好服务于患者,创新的诊疗服务模式也必不可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王鲜分享了所在医院在眼底慢病全病程连续性诊疗模式“筛-转-治-管”的探索与实践。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眼底慢病全病程管理方面,通过建立智能化早筛系统、实现高效转诊、建立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以及通过光明中心进行系统化患者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筛-转-治-管”模式,提升了眼底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力,优化了医疗资源利用,并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和治疗结局。

  接下来,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教授吴宏的主持下,各位专家就连续性诊疗推动的痛点及提升患者满意度等话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在诊疗痛点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杜利平表示,患者面临的经济负担是影响治疗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药物可及性和降低治疗成本对于改善连续性诊疗至关重要。未来,医生应推广规范化治疗,医疗提供方应提高药物可及性,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提升连续性诊疗的效果。专业医生资源不足也是当下诊疗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痛点之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李金瑛表示,医院面临的挑战包括医护人手不足和空间限制,尤其是门诊手术室的使用,限制了科室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谢兵也分享到,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基层培训不足,导致患者就诊不及时、术后不按时随诊,也正影响着患者的最终治疗结局。

  针对临床诊疗痛点的解决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教授卢艳分享说,医院将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前置,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实现检查结果互认,方便患者预约和治疗。同时简化院内检查流程,眼科检查无需预约,实现一站式服务,大部分结果当天可得。山西白求恩医院教授段雅剑也表示,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在慢性病筛转治管中极为关键,三级医院负责质量控制,而下级医院则负责筛查和转诊。患者方面,患者教育至关重要,需要认识到疾病的慢性特性和长期治疗的必要性。管理APP的落地可以帮助患者持续接受治疗和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安阳市眼科医院教授王一鹏同时指出,未来,政策和软件可以同时出发,更多考虑基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这是改革的趋势。政策审批若能对慢病筛查放松资质限制,将有助于基层医院开展工作。同时借助更可靠的AI技术支持,以节省牵头医院的人力支出。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