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女性养老
据测算,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到2060年,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7.4%。由于女性平均寿命通常高于男性,老年人口中的性别失衡问题会逐步显现,我国老年女性人口数量将会在2050年左右达到顶峰,届时老年女性预计将会比老年男性多出2645万人。与此同时,两性养老需求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养老金融需求更高但相关匹配举措缺口较大。因此,发展女性养老金融对于保障女性有质量的老年生活至关重要。
因寿命更长、在职工资偏低、退休偏早等原因,女性的养老金融需求更高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女性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女性较强的养老金融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更长。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5至7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女性预期寿命为80.88岁,而男性为75.37岁;2021年70-74岁人口中,男性比女性低约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男女的预期寿命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四个年份数值看,我国女性与男性人均预期寿命的差值分别为4.42岁、4.99岁、5.79岁、5.51岁。女性更长的平均预期寿命,导致女性养老周期更长,这意味着女性更需要提前谋划养老资金安排。二是,女性平均在职工资水平偏低。《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即使男女资历和技能水平相当,女性劳动报酬仍然相对较低,超过40%的工资差距和超过50%的收入差距需要弥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的平均薪酬为8689元/月,与男性的9942元/月相差1253元。但是,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化水平的提升,男女薪酬差距有逐年缩窄的趋势。收入的性别差距加剧了养老金的差距,放大了退休年龄的养老金水平差距效应。三是,女性退休时间较早。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实际退休年龄往往比男性更早。退休年龄更低,意味着女性的养老周期更长。退休早也意味着工龄短,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与工龄关联的办法使得男女退休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差距拉大。低收入叠加缴费时间不足,拉大了女性和男性的退休待遇差。四是,女性老年健康风险相对更高。与男性相比,女性疼痛患者的功能障碍、疲劳、睡眠问题更为普遍,且高龄老人中女性丧偶率更高、疾病发病率更高、退休金更低、经济上依赖配偶或子女比例更高,因此孤独感、无用感、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多。
女性金融行为与男性具有明显差异,金融素养有待加强,养老金融储备需加快提升
中国女性的整体养老储备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认为养老金融是从进入老年阶段才需开始关注的话题。《中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显示,女性计划养老事宜的平均年龄为43.8岁,仅有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在30岁或更早开始养老计划。
女性在金融行为上与男性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女性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低于男性,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整体而言,金融知识素养的性别差距约为10.5%。第二,女性偏好长期投资,因为女性群体的韧性很强,目标更多是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不是短期的暴涨;而且,女性会对家庭、生活的长远发展作出规划从而坚持长期投资。第三,女性在投资理财决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依赖金融机构或专业理财师的意见,另外,女性更愿意尝试新的投资渠道,比如,选择线上平台。
在加快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养老金融需求和供给的性别差异,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
2024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加强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在当前老年女性人口数量庞大、养老金融需求更为迫切的背景下,建议加强研究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逐步缩小养老金融的性别差异。对于因为非正规就业或家庭照料而不属于当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内的女性,可以为她们提供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例如可以探索男性在养老金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为女性家庭成员进行购买,以支撑女性老龄生活。
金融机构应当发挥产品创新、投资者教育等功能,加强女性个人及家庭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和宣教服务。针对我国家庭的“财政大权”更多由女性主导这一现实,以及女性具有相对长期的投资偏好,金融机构可以设计推出多元化的适用于女性个体及其家庭的养老金融产品。在女性教育和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个性化需求愈加鲜明的趋势下,女性对金融的学习意愿和投资能力都将不断提升,这将为养老金融、财富管理带来更来巨大机遇,金融机构应当认识到性别细分市场的重要性,提升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能力。(作者:国泰君安证券战略发展部 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