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日电(史依灵、王若宇、许超)1月2日,新年的首个工作日。在一声声“新年好”中,上海的基层干部群众活力四射,从民生工程建设到安全生产检查,从关心“一老一小”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干字当头”的景象在大街小巷、企业社区里处处可见。新华网记者们兵分多路,走访上海街镇,从新年第一份忙碌中找寻基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句句叮嘱细之又细
“番禺路房屋和人流密集,无论是现在的拆还是后面的建,不仅要和周边居民提前沟通、打好招呼,争取大家的理解;也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位于番禺路217弄的“两旧一村”改造项目工地,是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郝鹏新年的第一站。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郝鹏(左一)进入施工现场调研(新华网发 浦鸣丰摄)
番禺路217弄小区原来是两栋三层的煤卫合用楼房,房龄已超过70年,老年居民占比约九成。受房屋结构的影响,日常居住不乏楼道昏暗、漏水跳闸等隐患,居民对旧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完成三轮征询均达100%后,2024年5月,108户居民完成了搬迁工作,2024年12月开始了房屋拆除工作。
幸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晨佳是一位“85后”。她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得知是原拆原建,都拍手支持。告别‘小梁薄板’,两年后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地方,烟火气和老邻居没有变,但房子变大了,还会有独立卫浴和电梯。”
郝鹏检查防尘网等设施并叮嘱工作人员:“这是我们街道的民生工程,既要保质保量,也要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还要注意施工安全,拜托大家了。”
1月2日中午,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85岁的居民司颖步行前往升平社区食屋就餐。
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居民司颖在升平社区食屋就餐(新华网发 史依灵摄)
清蒸鲳鱼、平菇炒鸡蛋、葱香蚕豆、番茄蛋汤,三菜一汤,不到30元的价格,司颖直夸好。在升平社区食屋未建成前,司颖每天都步行10多分钟去最近的大沽路菜市场买菜,再赶回来洗菜烧饭,“‘买汰烧’往往需要耗费一个上午的时间。”司颖告诉记者,升平社区食屋开放后,步行5分钟就能直接点菜吃饭,味道可口、价格实惠。“腾出来的时间,也让我可以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为大伙儿出点力。”司颖说。
长期以来,解决居民、白领,特别是老年人的就餐、养老等服务问题是南京西路街道最为关心的民生实事之一。
“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与其他党群服务中心有所不同。”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顾瑜介绍,中心不仅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图书馆,同时还设置了红十字会服务总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点位。希望通过打造功能高度复合的小型“人民坊”,满足全年龄段各类人群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一站式的社区服务。
顾瑜说,4.0版本并不是“南西定制”服务的终点,街道将围绕“全龄共享、友好善治”的出发点,进一步统筹资源,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构筑起家门口时尚感与烟火气并存的“南西幸福圈”。
一次次调研立短谋长
2025年首个工作日一早,浦东新区北蔡镇党委书记殷宏与党委副书记、镇长尚怿一行紧赶着前往御桥科创园调研。
浦东新区北蔡镇党委书记殷宏与党委副书记、镇长尚怿一行调研御桥科创园 (新华网发 史依灵摄)
御桥科创园招商启动在即,殷宏的主要任务是实地再看一看营商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此次重点考察对象。
御桥科创园附近的三块中心绿地是调研的第一站。三块中心绿地将分别建成园御园、林御园、水御园三个公园,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
步入即将建设完成的林御园,大片阳光草坪,郁郁葱葱。双季草交替播种,即便深冬时节草坪仍常青。据介绍,公园一方面打造与城市建设区相辅相成的休闲绿地,实现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网络,提供生物栖息地与低碳,重新缝合楔形绿地内外地块,完善功能结构和交通网络。
北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尚怿表示,以“自然+人文”的设计理念,综合改造道路景观,在扮靓御桥科创园“颜值”的同时,优化园区功能结构,打通园区“通勤路”,是北蔡镇打造“科技型、智慧型”产城融合空间的有力举措,将助力北蔡“一轴两区”产业布局和现代城镇典范区域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更优渥的产业氛围、更高效的交通网络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2日当天,金山区廊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炜与项目组成员来到廊下镇光明种奶牛场生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施工现场,通过仔细查阅图纸,深入调研项目的建设情况。
“2024年12月30日,我们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我放心不下,再来看看有没有需要查漏补缺的。”沈炜一边走、一边介绍说,“这是上海设施农业廊下片区的首发项目,也是廊下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我们不敢也不能掉以轻心。”
金山区廊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炜在施工现场查看项目图纸(新华网发 廊下镇提供)
在施工现场,沈炜不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交流着项目施工情况,叮嘱着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该项目的建成和投用,将产生的生物天然气用于上海绿色甲醇产能项目的原料供应,助力上海尽快形成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绿色甲醇自主产能。
一声声热议集思广益
1月2日上午,普陀区曹杨社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围绕曹杨新村街道15分钟生活圈规划,这里正举行一场工作坊活动。曹杨新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居民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如何提升社区品质、优化生活圈规划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课题。为此,社区决定采取参与式规划的方式,通过系列工作坊活动,广泛听取居民和社区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曹杨新村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除了社区居民外,还邀请了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专业的社区规划师、致力于社区发展的社会组织代表、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积极分子,以及周边企业的员工等,共计20余人。
普陀区曹杨新村工作坊活动现场,居民们实地走访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新华网发 王若宇摄)
工作人员向参与者介绍了项目背景、目标和流程,并通过轻松的游戏打破彼此间的陌生感。随后,参与者被分成多个小组,分别前往不同的路段进行走街调研,实地观察社区现状,收集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共创分享环节,各小组围绕调研结果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曹杨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张嘉颖表示,在听取周边居民和群众意见后,党群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更加亲民,外卖小哥和户外工作人员可以在这里歇歇脚,新就业人群可以在这里喝上一杯有曹杨设计元素的咖啡,在这里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务周边居民,听取居民意见,中心已经成为密切基层联系基层的重要场所。
一位外卖骑手感慨:“以前只能在路边等单,现在累了能坐下喝杯热水、放松片刻,真好。”
十摄氏度以下的寒冷天气,党群服务中心还会为新就业群体送上一份贴心关怀——提供免费的暖宝宝。在等待订单制作的片刻,外卖骑手们可以在咖啡香中阅读梧桐书吧的红色经典读物与各类实用书籍,交流工作趣事与生活烦恼。社区工作人员会积极倾听新就业群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社区的发展建设,找到“家”的归属感。
在上海的东北角,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四中心”里一派热闹气象:图书馆爆满,乒乓桌一桌难求。自2023年7月升级运行以来,这里就一直深受周边群众的喜欢与好评,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好去处”。
街道坚持顾客思维导向,聚焦“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做文章,结合每月党群活动安排表及中心活动空间使用率分配表,形成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对中心各功能空间进行合理优化配比,并探索建立了“科室点单—运维接单—现场晒单—受众评单”的“闭环式”活动管理机制,着力提升群众感受度与满意度。
街道还在服务咨询处开设意见反馈专区,随时收集登记群众的意见建议,对于合理化的建议及时予以采纳。如,在“长白在线”公众号发布每周活动预告基础上,根据需要为部分老年群体提供纸质化的活动节目单;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管理细节,为雨天前来阅读的群众提供一次性伞套便利服务等,就是通过意见征询而做出的调整与改进。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四中心”图书馆一角(新华网发 王若宇摄)
长白新村街道社区党群中心主任王晟旻表示,在创新“顾客导向”下,“四中心”已经成为服务周边居民,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通过创新机制,缩小办公区域,扩大公共区域,为周边居民配置各类优质资源,让各个年龄段的居民走得进,留得下,有收获。
25年前,“三会”制度起源于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如今,更加完善的“三会”制度,不仅整合各类资源,更通过广泛吸纳各方力量的参与,为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敞开协商解决之门。
1月1日上午,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打浦路相关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协议生效仪式,在翟中居委活动室举行,在居民同意率100%的鼓掌声中生效,为2025年黄浦区城市更新项目迎来了“开门红”。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打浦路旧改综合项目协议生效仪式现场(新华网发 五里桥街道提供)
近年来,五里桥街道充分用好“三会”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将群众的感受置于首要考量的位置。五里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游盛介绍说:“新的一年,我们还将继续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幸福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