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2日电(记者许东远)横跨2024至2025年,历时三天,2024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总决赛近日在上海体育馆举行。赛场内,樊振东、许昕、王楚钦、孙颖莎、王曼昱等名将一展身手,为观众们奉上一场银球“饕餮盛宴”;赛场外,文体旅商加速融合,从赛事“流量”到经济“留量”,上海正通过体育赛事平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乒乓情缘”源远流长
20世纪初,上海已经出现乒乓球队。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在《上海乒乓球运动纪事录(1949-2024)》一书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乒乓球队有100多人成为世界冠军,其中许多运动员来自上海。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
2005年4月30日,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体育馆拉开帷幕,共有14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参加,总体规模创新高。此次乒超总决赛是自2005年世乒赛后,上海时隔近20年再度迎来高级别职业乒乓球赛事。当年的冠军王励勤对过往记忆犹新,笑言:“久违了,上海体育馆!”
乒乓冠军的摇篮
上海培养了大量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他们多年来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2010年9月17日,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成立,徐寅生任名誉院长,现任院长是出生于上海的名将兼名帅施之皓。
2018年开馆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则是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是国际体育组织所属博物馆中首个在异地建设发展的项目。作为馆长的施之皓表示:“中国乒乓的‘武功秘籍’就是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种运动精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乒博馆’作为传承乒乓文化、发扬国球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普及运动知识、传承中华体育文化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上海的社会力量成为培养乒乓球人才的重要阵地,名将许昕就来自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早在1999年,曹燕华就和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合办乒乓球培训学校,依托杨泰实验学校为培训学校提供学习、训练一体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学生运动员们在重大赛事上屡获佳绩。
除了专业赛事,上海的民间乒乓球活动也丰富多彩。各类赛事和群众活动层出不穷,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乒乓球活动。上海市乒乓球协会秘书长李备表示:“每年由上海市乒协主办、承办的乒乓球比赛超过20项,参赛人数达数万人次。2024年还举办了首届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
赛事燃动经济
根据官方统计,此次乒超总决赛吸引了约5.5万名球迷齐聚上海。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内,提着行李箱奔赴观赛区的外省市观众络绎不绝。据统计,总决赛的购票观众80%来自上海以外地区,长三角球迷居多,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超过六成。
观众的装扮也各具特色。从卡通大头贴到人形玩偶,从充满新年氛围感的加油手幅到主题鲜明的球员文化衫,大家用不同方式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营造了火热的氛围,让各支球队在上海体育馆的“主场感”满满。
上海久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介绍:“考虑到年轻观众多,赛前我们专门设计了赛事周边小公仔和小挂件。此外,徽章、冰箱贴等各类衍生品的销售都很火热,官方纪念品销售额近百万元。”
连周边商场也搭起了乒乓球桌。上海体育馆所处的徐家汇商圈从餐饮到零售,都灵活呼应这股跨年乒乓热潮,实打实把客流转化成销售业绩。飞洲国际广场商业运营总经理唐祁表示,赛事期间商场客流量增长了一倍,餐饮消费增长32%,零售业消费则有20%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