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记者 程思琪)“学生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如何激发他的自信心?”“因为家校两地距离较远,刚入学的孩子产生了上学抗拒心理怎么办?”“面对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孩子们如何与这些生活中的变化融洽相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心理韧性已经成为学生直面困难、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能力。
1月15日下午,在徐汇区建襄小学第七届年度论坛的现场,多位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百余位教师、家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理韧性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雄围绕“如何训练提高青少年抗逆力、鲁棒性与心理韧性?”的主题,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分享了他对当下青少年教育应如何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时帮助孩子们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的思考。
在“闪电论坛”环节,在校师生、学生家长等多位发言人纷纷从个人经历与体验出发,围绕“韧性·生发吧!”的主题,畅谈对韧性培养的理解和感悟,引发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热烈互动。
“今天这场论坛,谈的都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大家关注的内容。”原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在现场发言时说,“听着大家的讨论,能够感受到现场每一位都积极投入到‘心理韧性’的培养工作中,也看到了建襄小学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学校的努力让人感动。”
建襄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静告诉记者,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传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学生心理上缺乏抗挫折能力,于是将心理韧性培育融入学校培养目标,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多方位、多渠道培育学生心理韧性。”
据了解,建襄小学从2022年起开设“心理韧性”专题午会课,并搭建多种平台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真切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022年,学校课题《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生心理韧性培育的校本研究》还获批教育部重点项目。
经过两年的总结和实践,建襄小学已面向全校一至五年级开设心理韧性校本专题课,从无到有完成了4个模块,形成40个主题、160课时的专题课程资源包。学校校本专题课每周二与学生如约见面,每堂课15分钟。
“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陈静说,“也希望可以通过像此次论坛这样的平台,与家长、业界专家交流,共同探索心理韧性教育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