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候鸟“朋友圈”又扩容-新华网
2025 02/02 09:02:44
来源:新华网

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候鸟“朋友圈”又扩容

字体:

  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记者董雪)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湿地于上海而言意义非凡。

  “是卷羽鹈鹕!”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的工作人员发现时,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在岸边泥滩休息,多达18只的数量,创下了栖息地自1998年成立保护区以来记录到的新高。

  湿地孕育了众多生命,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这里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鸟儿需要在此停留觅食,储存足够能量后再飞往目的地。

  斑嘴鸭在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飞翔。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2024年7月举办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这也标志上海取得了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野生丹顶鹤、疣鼻天鹅、粉红燕鸥……记者采访了解到,得益于近年来的生态修复工作,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的“朋友圈”持续扩容。

  2024年12月5日,栖息地的工作人员记录到9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秃鹫,同样创下了数量新高。在此之前,这种鹰科中体型庞大的猛禽对于整个上海来说都是“稀客”。

  白琵鹭和绿头鸭在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栖息。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中旬时,已有将近4.5万只水鸟抵达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其中雁鸭类4万只,鸻鹬类2000多只,其他为鹭类、鸥类。具体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白头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的数量在近几年也整体呈增长趋势。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绍,上海正在从立法等方面不断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同时开展科普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的了解和保护,探索国际化大都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