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2日电(记者唐斯琦、周心怡、陈浩明)锣鼓铿锵,光影交错,巨大的竹制滚灯在舞者的掌中旋转、腾跃,灯体内的烛火却能做到始终不灭,展现出力与美的融合。每到春节,这项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奉贤滚灯,总会如约而至,出现在人们眼前。
“滚灯,被称为‘百灯之首’,在长三角地区的节庆、庙会等活动里,滚灯都是打头阵的一个节目。”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副馆长张鲁一介绍道。作为一项集舞蹈、杂耍、体育、武术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滚灯既点燃着节日的喜庆,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奉贤滚灯发源地为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滚灯的灯体主要由外球和内球两部分组成,内球固定在外球体中心,内装蜡烛,大球体还装有一只铁转销。运动起来,铁树银花、火花四溢,显得刺激又热闹非凡。
2008年,奉贤滚灯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张鲁一也在同一年来到奉贤区工作,开始学习这项技艺。经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奉贤群众的陪练,他不仅学会了抓举、转球等滚灯表演动作,更在一次次的展演中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令张鲁一感到骄傲的便是和奉贤滚灯一同走出国门,参与国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外进行交流的时候,很多外国艺人和观众都对滚灯感到好奇,主动上来询问灯有多重,想学习旋转的动作。”张鲁一回忆道,“我们还把一部分滚灯作为礼品,留在了当地民间艺术团,成为友谊的象征。”
张鲁一深知,传承滚灯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的努力。在和项目保护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尝试改良滚灯的规格,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道具,可以作为女性、小孩表演使用的道具。此外,他们还积极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加入滚灯队,让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这门民间艺术中来。
排练现场,53岁的汤卫国正专注地练习着“蜘蛛放丝”。这是滚灯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表演者需要将滚灯通过绳子咬在嘴里,旋转灯体的同时进行自转,形成如蜘蛛织网放射丝线般的形态。
汤卫国是一名电箱制作员,从2002年加入滚灯队,已经陪伴这门技艺走过了23年,做起高难度动作不输年轻人,别有神采。“最开始,滚灯还只是乡村田野的节庆表演,没想到现在能走向世界的大舞台。”汤卫国感慨地说,“见证了滚灯队员一代代的更换,但这支队伍的团队精神始终没有变过。”
在滚灯队中,还有一群特别的身影——来自上海市新寺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作为消防救援站的指导员,许斌带领着12名消防员一起加入了滚灯队,共同训练了一年多。
“消防员的日常工作是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平时大家看到的大多是我们在紧急任务中的身影。通过参与滚灯活动,我们希望能展现消防员的另一面。”许斌说,“因为滚灯队员们白天都有工作,排练和表演活动大多在晚上或周末,队员们需要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但我们都非常热爱这个项目,希望能够把它传承下去。”
冬日排练的夜晚,体育馆内的队员们专注地练习着表演动作。体育馆外,奉贤的街头,每一盏路灯都被设计成了滚灯的样子,照亮行人的路途,也点起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热爱。
“春节期间,我们计划推出更多场次的滚灯表演,从社区街头到电视晚会,让世界人民感受滚灯的魅力,感受春节的魅力。”张鲁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