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村咖”飘出一缕别样的“香”村振兴-新华网
2025 02/03 09:40:44
来源:新华网

一杯“村咖”飘出一缕别样的“香”村振兴

字体:

  新华社上海2月2日电(记者龚雯、贾远琨)“禾下胡光”“阡陌新芽”“漠田白鹭”……16款以当地村落名为创意的饮品,让一家坐落于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胡光村的咖啡馆“胡光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也成为今年春节假期不少游客的新去处。

  咖啡馆以胡光小院为主体。小院共300平方米,院门口是高大挺直的杉树,踏着碎石路步入室内,映入眼帘的便是网友们最喜欢打卡的“莫奈花窗”。跨过小桥流水,坐在窗边,花团锦簇,仿佛置身一幅油画中。远眺窗外田野,品一口浓郁香醇的咖啡,“松弛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表达。

  “这里一步一景,目不暇接,每个角落都很出片。”专程来打卡的沈女士说。

  咖啡馆的饮品单是一张手绘图,每一款都创意十足,比如“撷华青蓝”,灵感来源于当地的布艺扎染技艺,蓝色的椰子水口感清爽,配合绵密的芝士奶盖,层次更加丰富;“新晴鹅黄”则取自于泖港镇田黄村养殖大闸蟹的特色,主色调为黄棕色,调制中融入了一点生姜和黄酒。

  “我们不仅在饮品上动了很多脑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需求,也在环境设计上下足功夫,注重颜值和文化元素的体现。”胡光里共创空间主理人毛盾说,从农产品展示架的选材,到手工艺品展示区灯光的调试,团队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月2日,游客们在上海松江区泖港镇胡光村里的咖啡馆“胡光里”休息。新华社记者 龚雯 摄

  据毛盾介绍,团队一共有25人,大多是“90后”还有“00后”,其中一半是松江人,还有一些是在松江大学城读书后留下来的“新松江人”,原本都是从事艺术、传媒类工作。大家各施所长,希望通过一个咖啡店,向青年创客、艺术家们提供一个了解乡村的窗口。

  如今,“胡光里”作为一个咖啡馆,从去年12月正式开业以来,短时间内就实现盈利;作为一个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创空间,也已吸引多家青年创客公司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活力。

  2月2日,游客们在咖啡馆“胡光里”有年味的布景前拍照。 新华社记者 龚雯 摄

  “胡光里”项目的探索,离不开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近年来,胡光村统筹农业产业、农村基础建设和乡村旅游相融合,特别是在泖港镇盛产的“松江大米”这一地方性特产优势上,积极打造泖田米酿、泖田软糕等延伸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不断整治优化人居环境,如修缮渠沟、口袋公园、垃圾房等,让村民宅前屋后悄然生出自然美。

  胡光村党总支书记黄斌锋表示,胡光村位于泖港镇中心位置,面积3.68平方公里,先后承办了泖港镇第五、第六届泖田艺术节,共吸引游客7万人次,不仅带动了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收益,也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其中,“胡光里”就是上一届艺术节孵化而来的乡村创客基地项目。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耕文创领域,围绕胡光村的四季进行开发:春有百花盛放,夏有绿色良田,秋有金色丰收,冬有红色杉树林。”毛盾说,特别是利用自然资源,比如收集村里修剪下来的树枝,制作木质首饰、小摆件;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编织手提包、杯垫等,“土”物件“洋”起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位于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沈杨村的院子餐吧“云野花庐”。新华社发

  相比闹市区开得“肩并肩”“头碰头”的店铺,越来越多的“村咖”正不断飘出别样的“色香味”。沿着松江向东北出发,来到位于宝山区顾村镇沈杨村的“云野花庐”,这里小桥流水,竹桌纸伞,石板沙砾;音乐轻扬,日咖夜酒,中西美食,打造一方小院,慢尝人间烟火。

  “不管你是喜欢融身于热闹人群,还是喜欢坐在安静角落,亦或亲子团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沈杨村党支部书记朱燕军说,“村咖”走红,正成为乡村振兴图景上的一抹亮色,未来还将结合乡村特色,打造更多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乡村品牌项目,让这人间美景越来越靓丽。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