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为“中国芯”培养生力军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为“中国芯”培养生力军

2025-04-03 13:42:12 来源:新华网

  顶岗实习半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级本科生李木子已能熟练操作价值千万的测试设备。在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上海凯虹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他手持测试针,目光紧盯屏幕上芯片参数的波动,一旁的产业导师频频点头:“现在的学生,好好培养能当‘准工程师’了”。

  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上工程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对高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在“中国芯”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芯”力量的重要储备军。

  车间即课堂:在数百道工序中“淬火”

  走进凯虹科技Molding车间,2022级学生肖越飞正全神贯注地操作切割机。激光划过硅片,留下一道精确至微米的切痕。“过去课本里抽象的‘工艺参数’,在这里是关乎良品率的关键。”他指着设备上的监控屏感慨。三周前,他还因真空报警异常手忙脚乱,如今已能独立完成从切割参数设定到异常处理的整套流程。

  

  学生住企培养

  这种蜕变源自“沉浸式培养”,学校构建的“2.5+0.5+1”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前2.5年夯实理论与模拟实训,通过企业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紧跟技术前沿;中间0.5年整建制驻企实践,学生在真实岗位中经历16周完整生产周期,由一线师傅带教、产线考核;最后1年双向选择顶岗研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师徒带教、产线考核”的闭环培养。

  “我们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岗位、真实项目、真实考核,学生必须通过产线考核才能毕业。”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介绍,企业不仅将产线“嵌入”育人环节,更派出100余名高级工程师担任“第一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开展“价值塑造—技术传授—产业认知”的协同育人。目前,学校已建成“基础实验-工艺实训-产线实践-创新研发”四进阶培养体系,校内6000平方米实践基地配备价值1.5亿元设备,校外与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形成“双平台”育人矩阵。

  真刀实枪:在试错中打磨“中国芯”

  李木子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测试时的“惊险时刻”。由于未校准显微镜焦距,他误判了芯片焊点偏移量,险些导致整批产品返工。“导师没批评我,而是带着我复盘了8小时工艺流程图。”“第一次触摸到12英寸晶圆时,手都在抖。”李木子在实习日记里写道。他从辨别芯片缺陷到优化测试流程,最终理解了半导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要将物理世界的工艺偏差,转化为数字世界的可量化改进模型。

  这种“真刀实枪”的历练让学生快速成长,2022级学生代相龙用“破茧”形容自己的成长。从面对精密仪器手足无措,到“看、测、开、切”熟练掌握失效分析实验室的设备操作流程,他体会到了失效分析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磨样、抛光、封装芯片,其实体现了一个个为实现中国“芯”自立自强的年轻一代的拼搏精神。“导师说,集成电路行业容不得‘差不多’,99.9%就是100%失败。这种极致追求,是课堂永远体会不了的。”

  学校以“集成电路专项班”为抓手,将人才培养从本科延伸至硕士层次,2024年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产业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近三年学生主导的“刻蚀自清洁工艺优化”“智慧家居云端物联网系统”等65个创新项目被企业直接应用,获国家专利37项,2024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重大赛事中斩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5项,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学生住企实习

  党建领航:校企共破“人才密码”

  为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错位,学校以党建领航为纽带,推动校企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师生党员做好产前培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入产线攻坚技术难点,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与企业构建“四维联动”机制(标准共定、平台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评),聘请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曹持论等20余名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将一线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催生“强粘性育人共同体”。环旭电子模组化副总瞿文元评价:“高校与企业已是培养‘芯’人才的命运共同体!”。近五年学院承接8项超千万元集成电路横向课题,攻克“重复定位精度”等“卡脖子”难题,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