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3日电(史依灵)从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全球胜任力教育的课堂到联合国总部的办公桌,越来越多的上海交大毕业生将国际组织视为职业起点。今年,又有一批上海交大青年以不同身份踏上联合国征程,有人在非洲草原的粮农一线扎根,有人正为远赴北欧的入职信整理行囊,也有人因驻外实习与毕业典礼遗憾擦肩……他们选择在国际组织投身全球治理实践。
四月,春风和煦。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廖杰雷正扎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肯尼亚办事处,投身非洲可持续农业实践。面对全球约7.33亿人口深陷饥饿的严峻现实(FAO 2024数据),他深入肯尼亚田间地头,协调气候韧性项目、调研旱地农业技术,将学术理论与非洲小农需求结合。从实验室到东非草原,廖杰雷颇有感悟地说,“全球治理的真相不是‘云端’的高谈阔论,而是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与农民共同握紧同一把锄头”。
当春日的光芒逐渐驱散哥本哈根冬日的阴霾,上海交大24届毕业生倪凯歌正以联合国难民署实习生的身份,将论文答辩时的质疑声化为远行的风。在互联教育(Connected Education)团队,他参与构建难民教育的数字桥梁:记录会议、起草报告、设计AI应用框架……一年的时光里,倪凯歌完成了从上海到哥本哈根,从实验室到联合国的蜕变。
即将远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非洲办事处加纳实习的苏鑫,将专注数据统计领域,承担制作审阅数据报告及项目支持工作。临近毕业时,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苏鑫了解到上海交大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项目,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睁眼看世界,获得超越旅游的真实社会认知,同时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越长大越发现人生的轨迹往往不是完全由自己规划好的,而是在旅程中不断经历、遭遇、偶遇与选择的过程。”在联合国成长,这是苏鑫在收拾行囊时的坚信与期望。
张超越的毕业季定格在厄瓜多尔的阳光里。作为上海交大文创学院22级学生,他在联合国难民署驻厄瓜多尔代表处担任公共信息实习生,用镜头记录社区故事、用文字编织世界脉搏。每一张照片、每一篇报道,都是他献给毕业季的特殊礼物——异国土地上真实流淌的生命力。选择此刻远行,既是一次机缘,也是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缺席或许是一种遗憾,但缺席本身也成了最独特的印记——“我的缺席,大概能让朋友们记一辈子吧”。
当朋友圈被学位服与抛帽瞬间刷屏时,张威正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卢旺达代表处,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农业创新与发展。作为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生,她选择休学一年,以联合国实习生的身份扎根非洲,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份毕业季的“缺席”,成了她最独特的在场。
当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相拥合影时,冯佳琪正穿梭于FAO非洲区域办公室的走廊,在性别部门与传播部门之间传递着关键数据。作为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她以“桥梁”身份投身国际事业。国际发展是埋藏心底的种子,上海交大给了它破土的机会。无法身穿学位服与同窗抛帽,是她短暂的遗憾。但上海交大四年的滋养早已铸成她心底的锚点,在不久的将来,她会带着来自非洲的故事回到校园,不留遗憾。
在北京亮马河畔的联合国办公楼内,邹莅尧的工位上摆着两本笔记:一本记录上海社区生境花园的市民观察,另一本承载着跨越12国的治理实践。这位上海交大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以九个月的UNDP实习经历,诠释了中国青年如何用“榫卯智慧”参与全球治理——在差异中寻找咬合,于碰撞中创造承托。
上海交通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24年起,学校已累计派遣了来自21个学院的60多名学生,前往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22个国际组织进行实习或者就业。未来,学校还将通过更多途径,让更多年轻人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