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闵行到香港,历时四个月的“让爱回家”
“高书记,孟女士已在北大屿山医院接受检查,医院会作进一步安排。”2025年3月7日,虹桥镇西郊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高君锋在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知道,随着80岁香港籍老人孟女士的顺利返乡,这场沪港两地多部门携手、跨越1500公里的爱心接力,也在这一刻画上了圆满句点。
高君锋记得很清楚,去年11月的一通求助电话开启了这场爱心接力,也打破了一群人后来4个多月的平静。
他所管辖的西郊居民区内,年近八旬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独居老人孟女士,由于儿子的意外离世,生活正面临着重大困境。接到电话后,高君锋协同民警前往孟女士家中,却发现她独自在卧室内看电视,眼神茫然,对于外面发生的意外事故毫无认知。
“老人无亲属、无医保、无财产,连身份信息都难以确认……”高君锋回忆道。当天,他在孟女士房间旧物中找到了一张皱皱巴巴的纸,上面有一串电话号码。拨打过去,电话那头是孟女士久未谋面的远房亲戚。从这位远房亲戚的口中,老人漂泊半生的身世揭晓:40年前赴港定居,晚年返沪租房,目前在沪已无亲无故。在与高君锋的沟通中,孟女士表达了想返回香港的意愿。对此,高君锋却犯了难:老人在香港也已经没有亲人了,一送了之容易,但是之后生活怎么办?得让老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带着这样的信念,高君锋开始了多方协调之旅。
在他的“张罗”下,党群、民政、公安、外事等各部门也纷纷伸出援手,与他一起筹谋起孟女士返港后的生活。
一次多方参与的爱心接力
经查阅大量政策法规后,高君锋一行发现孟女士作为香港永久居民,可申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社会福利援助。经过与香港方不断沟通,沪港双城联动安置机制逐步建立。一方面,香港方启动跨域协作机制,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同步协调身份认证等返港手续。另一方面,虹桥镇同步推进保障工作,民政、医疗、公安等实时在线,确保各项事宜顺利落实。
那一天,高君锋等4位虹桥镇相关负责人拉了一个群聊,并命名为“让爱回家”。返港不是一朝一夕的。协调期间,孟女士如何安置?高君锋主动担任起了临时监护人的职责。四个月的时间,垫付医疗费、购买日常护理用品、帮老人搬家、年节期间不时探望……出于一份责任与担当,高君锋事无巨细地关注着孟女士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如他自己所说,像是多了“半个妈”。
终于,到了送孟女士返港的时候。3月7日清晨,一场特殊的“返乡行动”悄然展开。由高君锋、居委干部、镇医护人员组成的护送小组已准备就绪。他们为孟女士换上干净的衣衫,如数装好物品,救护车闪着蓝灯划破晨雾。虹桥机场开辟快速安检通道,东方航空专为老人预留第一排座位,空乘提前在舱门口架起适老化轮椅……这场爱心接力中的每一环都已准备妥帖。
孟女士下救护车,抵达机场
受通关时限制约,由高君锋带队的3人护送组需当日往返。深夜返沪后,他立即在群里发送抵达的消息,次日清晨,群里已缀满各部门的关切与回应。“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人的坚守。”高君锋对记者说。翻开“让爱回家”的聊天记录,既有深夜的研讨,也有坦诚的争锋,更多的是“马上解决”的承诺。正如高君锋所说:“这场‘爱心接力’上的每一步,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
在机场,高君锋抱起孟女士
孟女士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虹桥镇的温情叙事仍在续写着。高君锋有时还会想起她,回忆起这场爱心接力上的每一个人,如何用责任和善意“让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