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街镇|针尖绣江南 江海涌新潮——千年高桥打造长江口生态人文地标-新华网
2025 04/07 22:48:37
来源:新华网

解码街镇|针尖绣江南 江海涌新潮——千年高桥打造长江口生态人文地标

字体:

  新华网上海4月7日电 长江口以南、黄浦江以东,上海市唯一一个位于外环线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桥镇坐落于此。近年来,高桥抢抓非遗保护传承“流量密码”,让上海绒绣等文化IP充分活化,积极构建红色文化生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更多发展要素,书写千年古镇崭新篇章。

  慢工出绝艺 非遗焕新颜

  仲春时节,高桥老街,踏着古镇弹硌路,漫步在窄长的街巷,一栋砖木雕花结构建筑映入眼帘,这里就是高桥绒绣馆。

  走进高桥绒绣馆,别有洞天,一幅幅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画作展现了绒绣这种传统技艺的巧思与精致。上到二楼,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绒绣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工艺美术师何冬梅的办公室里,数百种绒线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羊毛绒线变得格外“听话”,花瓣的纹路、动物的毛发、人物的面部表情被她的巧手在画布上细腻地展示出来。

  高桥绒绣馆内景

  上海绒绣起源于西方,并与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结合,在海派文化熏染下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东方油画”。

  确定创作内容、染色配线、精心创作……绒绣作品虽美,但制作过程极其枯燥。何冬梅说:“根据稿子的不同色系,常常要染出数百种绒线,再选着用,通常前期染线就要一周的时间,一个平方米通常就要耗费一年时间。”

  从一幅幅经典西方美术作品,到展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成就的《梦想之城》《上海光源》《梦幻迪士尼》,一众作品展现了绒绣这种极具江南特色和海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标记着高桥乃至浦东和上海的发展刻度。

  绒绣茶具套装、绒绣包、绒绣家居用品、绒绣挂画等,如今,绒绣艺术已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实用性。

  为了延续绒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揭牌,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培训绒绣人才;2015年,高桥镇成立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创立非遗保护的智库联盟,培养更多人才保护绒绣。

  “高桥镇作为上海绒绣的发祥地,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绒绣产业发展提供土壤和环境,更好汇聚各方力量,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机,推动绒绣产业创新性发展。”高桥镇党委委员赵春燕说。

  绒绣是高桥悠久历史的生动剪影。从唐宋时期的鱼盐之乡,到元明时期的航运枢纽,再到明清时期纺织兴盛,近代,凭借“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的营造工艺闻名沪上。高桥从历史中缓步走来,散发着古朴而深邃的独特魅力。

        胜利桥畔忆峥嵘 红色文化永赓续

  如果说绒绣展现了高桥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交融,那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仰贤堂则展现着高桥红色文化的底色。

  高桥老街东街,胜利路桥北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临水建筑就是仰贤堂。1949年5月25日晚7时,解放上海战役期间,解放军兵分两路从东、西两街对高桥镇发起总攻。仰贤堂旁的东街典当桥和西街胡家桥是进镇的必经之路,发生了激烈战斗。至今,仰贤堂墙壁上依然清晰地留有3个弹孔诉说着战斗的激烈。

  三个弹孔,提醒着人们解放上海战役的艰辛与不易,也提醒着人们,还有1619名为上海解放牺牲的解放军战士长眠在高桥烈士陵园。根据统计,超过八成的烈士牺牲在高桥之战。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仰贤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

  高桥老街

  传承红色基因,高桥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贯通,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工程。

  ——夯实红色基因知识库。高桥组建文史顾问团,汇集各方学者、当地文人等参与研究地方志、家族谱牒,挖潜高桥红色历史文化、文物建筑。深入挖掘宣传51号兵站、战斗英雄蔡萼等红色事迹,先后编印《古镇高桥》《人文高桥》等书册、刊物30余本。

  ——打造红色文化根据地。高桥用好5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对历史遗址修缮、老街场馆利用、党群阵地展陈等方式,先后打造仰贤堂、胜利桥和党群服务中心展厅、清溪党群服务站等红色地标,与高桥烈士陵园串联起红色研学路线。

  ——培育宣讲宣传生力军。高桥组建“红延”宣讲团,建立由机关科室负责人、社区学校老师、青年党员、文化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百人宣讲队伍,创新宣讲方式,推出绒绣艺术品《南湖》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

  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高桥交汇融通,为千年古镇的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从三水交汇到未来之城

  万里长江一路东流,在上海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高桥得三水交汇之利。从文化积淀,到生态优势,高桥正阔步迈向未来之城。

  春暖花开,正是运动好时光。前不久,第十五届浦东青年健康节开幕式暨“上海之门 绿动未来”高桥滨江生态健康跑活动在高桥滨江森林公园开启,近500名跑步爱好者穿越“森林氧吧”,漫步春日集市,用脚步丈量春天。

  高桥滨江生态健康跑活动举行。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正在打造“公园+体育”的创新载体,为高桥镇“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的生态建设注入活力。从黄浦江、长江、东海三水交汇的壮阔江景,到滨江岸线观景区的生态修复典范,每一公里赛道都诠释着“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此前,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宝山区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联合编制的《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结束草案公示,这是上海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规划着力打造城市北部“三江交汇、上海之门”的标志形象和“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水共融、低碳睿智”的区域整体意向,形成“一核三带五组团、绿色开放韧性融合型”的总体布局,涉及浦东新区的部分就覆盖了高桥镇。

  把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2012年至今,巴斯夫在高桥累计投资约2.8亿欧元,助力高桥加快建设新材料科创园。未来,大吴淞地区将聚焦环保低碳、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产业,带动产业从“黑”到“绿”、由“重”到“轻”升级。

  围绕“三水交汇、江海门户”的独特地理优势,高桥将把握“上海之门”的“绿色前厅·文艺汇场”定位,形成上海城市临江面海的标志性门户形象。万里长江口,千年古镇高桥正在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完)


  出品: 王永前 姜微

  策划:杨金志

  监制:潘旭 方为

  统筹:朱翃

  记者:杨有宗

  视频制作:徐昌敏 张千石 尹骏逸

  鸣谢: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分社 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