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都 | 浓浓鱼水情 溢满一座城——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迎来“而立”之年-新华网
2025 04/15 08:31:11
来源:新华网

解码魔都 | 浓浓鱼水情 溢满一座城——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迎来“而立”之年

字体:

  新华网上海4月15日电(记者潘清)如果把军队比喻成守护国土家园的长城,社会化拥军优属就是不断地在构筑、加固这座钢铁长城。

  作为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重要载体和典范,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用长达30年的坚守和创新,持续汇集社会各方力量,让浓浓鱼水深情,溢满上海这座英雄城。

  融融暖意:排忧解难托起“心中长城”

  2005年4月14日,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托起心中的长城》大型文艺晚会上,上演了一出现场报道剧《上海人民的骄傲》。

  报道剧的主人公是时任上海警备区通信站副政治教导员的王庆平。从军18年,他曾先后出色完成数十次重大通信保障任务。当年2月的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为了保护弹体不慎脱手的战友,王庆平的生命定格在了35岁。

  正当观众为王庆平舍身忘我的精神而动容时,基金会宣布了一项决定:向烈士王庆平年仅6岁的儿子每年资助2万元助学金,直至其大学毕业。

  和王庆平之子一样,许多“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子女的父辈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在政府保障之外,为他们创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成才环境,成了基金会助学常态化的新课题。

  历时半年多,基金会完成了对全市“三属”子女情况和需求的调研梳理,并制定了一整套资助计划。同年初秋,“三属”子女助学计划正式启动。三年后,基金会郑重承诺,对于完成高等学业后有意继续深造的“三属”子女,将为其读研、读博和留学继续提供资助。

  这项计划坚持了整整20年。虽然这些孩子们失去了父辈的庇佑,却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一份来自全社会沉甸甸的“父爱”。

  集聚社会力量,为人民子弟兵以及像王庆平之子这样的优抚对象送去关爱。这不仅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更是其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一直秉持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除了驻沪部队,还有数十万优抚对象生活在这座英雄城市,其中包括数万名革命烈士遗属、残疾军人和老复员军人。

  “不能让优抚对象在战场上流血,在和平时期流泪。政府保障是‘大灶’,但还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可预测的困难。要凝聚社会力量对有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开些‘小灶’,要研究在体制外可以做些补充。”上海市委领导曾这样提出要求。

  遵照殷殷嘱托,呼应党中央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要求,按照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制度,1993年上海首创拥军社会平台“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

  两年后的1995年4月14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省级拥军优属基金会。

  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热心群众的共同支持下,截至2024年末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13.61亿元,累计支出12.74亿元用于数千个拥军优属项目,为驻沪部队和全市优抚对象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从位于上海延安西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起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两度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荣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不仅成为汇集社会力量投入拥军优属事业的高效平台,也塑就了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典范。

  政府部门制度保障之外社会力量“托底”,帮助家庭收入明显低微,或遭遇严重疾患、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优抚对象解困,是基金会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

  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成立之初启动的“智力拥军”系统工程,无疑最能代表这一理念。

  1996年基金会出资100万元,与上海警备区、上海电视中专联合开办“上海电视中专军人学校”。次年7月学校正式开学,两年的学制安排可实现“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首期学员就达到了2063人。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这一项目覆盖人群又进一步扩展,获得上级部门高度评价。

  几乎与此同时,智力拥军的外延拓展至资助优秀退伍军人参加高等院校学习培训,以及就读高校的烈士子女,或经济有特殊困难的烈士、因公牺牲及病故军人、现役军人在校子女。

  参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体验“红色之旅”,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俯瞰城市面貌,搭乘双拥号和崇敬号游轮浏览浦江两岸美景……从2017年起,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每年邀请优抚对象、退役军人和官兵代表参与“万人看上海”及“军功章的荣耀——立功受奖官兵及家属看上海”活动,迄今近十万人次领略了上海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风采。

  2021年7月,上海市双拥办、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与上海警备区政工局为驻沪部队某部14名官兵及其妻子在黄浦江游轮上举办集体婚礼。(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供图)

  立足支持“三前”巩固“三后”,协同社会力量举办军人子女夏令营、晚托班和暑(寒)托班。着眼“优待有加”,组织老年优抚对象健康体检,为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厨卫改造,携手光明食品集团开展“光明营养计划”,向八类重点优抚对象赠送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沪惠保”。

  秉持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优抚对象的宗旨,为政府拾遗补缺,为现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送去关爱。回眸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30年发展历程,作为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的坚强载体,它汇集来自社会各方的融融暖意,托起了“心中的长城”。

  深深敬意:尊崇“最可爱的人”

  座谈会、成果展、慰问演出、志愿服务……建军97周年前夕,上海用一场“崇敬大会”致敬“最可爱的人”。

  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为大会拉开序幕。诗朗诵《崇敬军人,致敬英雄》颂扬英勇向前的无畏精神,舞蹈《晨光曲》再现75年前解放上海战役中的英雄身姿,杂技《丰碑》带领观众重回峥嵘岁月,钢琴家现场演奏原创曲目《致敬英雄》和不朽经典《黄河》片断,表达内心景仰。

  “最美退役军人”孙超和其退役军人团队爱心接力抚养孤老,复旦大学考古团队为无名烈士寻亲,离休干部郝家润捐赠百万党费,浙江大学生在沪打工为拥军优属捐款……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秦畅和资深媒体人江跃中深情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观众体会到了洋溢在这座城市的崇敬之情。

  大会现场播放的专题视频《社会化拥军优属崇敬报告》,如实记录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组织实施优抚和崇敬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也生动展现了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在这座城市获得的认同和支持。

  建军97周年前夕,上海以一场“崇敬大会”致敬“最可爱的人”。(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供图)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这场隆重而热烈的崇敬大会,映射着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重心——让“崇敬”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果把热烈隆重的崇敬大会比作“点睛之作”,持续多年的“拥军优属、固我长城”主题系列活动就是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鸿篇巨制”。

  以“拥军支前、关爱优抚、尊崇有加、文化宣传、筹资动员”五方面工作系列集成,以“致敬最可爱的人”“奉献国防办实事”“尊崇与关爱”“心中的长城”“固我长城添砖加瓦”五大专题活动牵引,以“崇敬公益事务服务中心、崇敬之家服务平台、崇敬服务联盟、崇敬守护志愿服务、崇敬之爱元旦春节关爱活动、崇敬教育和崇敬英雄专项基金”等力量支撑。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的崇敬服务呈现出有主题、有系列、成体系的新模式新格局。

  ——聚财力,引导社会资源传递敬意。

  继2020年启动“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后,2022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携手相关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崇敬英雄专项基金”,以公益实事项目形式支持开展弘扬英雄模范事迹、红色史料挖掘征集的社会宣传活动;支持开展对上海76处烈士纪念设施全覆盖崇敬志愿守护及社会祭扫敬仰活动;支持对烈士、英模人物开展多层次社会志愿服务和关爱服务;支持对英模人物开展便利身后事的社会优待活动。

  同年7月,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又“跨界”合作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1000万元“崇敬教育专项基金”,以助学、奖学形式用于军人后代的教育培养;资助面向军人子女的幼儿园、小学等改造;支持中小学爱国拥军教育,助力示范教育;资助现役军人子女暑期课外活动,支持上海退役军人学院以奖学金方式奖励优秀教职员工和学生。

  ——聚能力,提升崇敬公益服务水平。

  202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前夕,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牵头下,“美丽园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联盟”和“崇敬心理健康支援服务联盟”双双成立。

  作为以静安区美丽园大厦为“圆心”的公益性、社会化、区域性志愿服务集合体,美丽园联盟以“军人职业受尊崇、军人军属得实惠、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有优待、联盟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共发展”为宗旨,首批成员包括中国福利会、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医院、华山医院、静安区文化馆等15家单位。

  由10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崇敬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联盟”,通过开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走进军营举办咨询讲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部队官兵、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提供“心理按摩”,助其以更健康的心态投入训练、工作和生活。

  伴随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容,“联盟”不仅成为上海拥军优属知名品牌,更成为提升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张长东表示,未来将吸纳更多有热情、有担当的个人和单位加入,依托系统集成、专业精准、优质高效的拥军优属志愿服务,实现“拥军为强军,合力固长城”的目标。

  ——聚人力,志愿服务守护上海英灵。

  拥有“红色基因”的上海,分布着76处烈士纪念设施。呼应2021年7月施行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同年12月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组建了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并向首批6个区队授旗。

  次年9月,第二批崇敬志愿服务队成立,加上3个直属队,实现了对上海烈士纪念设施的“守护全覆盖”。

  精心维护烈士纪念设施,学习宣传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参与烈士史料收集整理,讲好革命故事、传颂英烈事迹……“守护长眠于上海的英灵,让更多当代年轻人得以理解、传承烈士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动力。”志愿者严新兵说。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市民志愿加入多元化崇敬公益服务体系。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于2020年7月成立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相继组建了46支专业分队,五年来累计提供1000多场次法律、医疗、家政、心理健康等志愿服务,惠及优抚对象超20万人次。

  拳拳心意:助力强国强军

  现代战争不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较量,更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历史证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30年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呼应部队建设和优抚对象需求,形成了募集资金连年增长、资产管理良性开展、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良好发展势头,依托社会力量为国防建设筑起坚实“靠山”。

  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社会化拥军优属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军履行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世界和平职责越来越艰巨,拥军优属工作的不确定性需求越来越大;长期身处和平年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国防观念尚不够强;社会化拥军优属事业的供需难点也多起来……

  直面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化拥军优属的作用,助力强国强军?这也成为摆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面前的重大课题。

  “双拥工作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人民战争的思想永远不过时,人民群众永远是我军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应立足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大局,思考社会化拥军优属如何作出新贡献。

  探索之一:强化科技拥军,为科技强军提供有力支持。

  科学技术被视为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社会化拥军优属如何为科技强军贡献力量?近年来基金会加大科技拥军力度,通过为“好八连”打造“智慧教室”等一批项目,提升部队训练备战的“科技含量”。基金会还支持长征医院和中国科学院环境所联合开展项目,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官兵训练的环境和体能适应性。

  探索之二:推进筹资方式转型,汇集更多社会力量。

  对于基金会而言,动员社会捐赠资金等投入拥军优属事业不仅是本质属性,更是第一要务。经济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化拥军优属如何破解筹资难题?

  巩固“基本盘”、发展“意向盘”、探索“创新盘”,成为基金会推进筹资方式转型的探索路径。在保持并扩大大型国企、民企捐赠规模的同时,发展银行、证券等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金融机构,探索实物捐赠与慈善信托的结合。依托互联网开拓新的募资渠道,让来自普通民众、中小微企业的“涓涓细流”汇入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汪洋大海”。

  作为探索“创新盘”的创举之一,2019年9月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互联网公益募捐平台正式开通,所得捐赠将全部用于推动拥军优属项目的开展。

  探索之三:创新动员方式,借力互联网凝聚“新生代”力量。

  从战争年代起步的拥军优属工作,如何在和平年代与时俱进,更广泛、更高效地凝聚“新生代”力量?答案是“借力”互联网,创新动员方式。

  2023年9月30日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当天,在举办“人民不会忘记”主题祭扫活动的同时,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还与热心拥军优属事业的网络企业合作,在线启动了“守护英烈——向烈士献花”活动。许多网友纷纷上线,用虚拟鲜花表达了对烈士英灵的敬意。

  2024年5月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崇敬之窗”小程序测试上线,短时间内便吸引了大量用户。“重走上海解放之路”活动上线不到10分钟,2000多个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突破时空的限制,熟悉的互联网语境聚拢了更多普通市民,特别是个性张扬、乐于表达的“Z世代”。从线上到线下,他们以相同的热情、不同的方式加入,成为社会化拥军优属事业的“新生力量”。

  探索之四:搭建平台,为社会化拥军优属“聚智”。

  聚力之外,实现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聚智”。近年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健全内外合作机制,搭建智力支撑服务平台,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围绕“发挥社会组织在助力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重点课题开展研究,支持国防宣传动员,助推军民融合发展。

  探索之五:深化理论研究,探路新时代拥优发展之道。

  自194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延安双拥运动以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构筑起了如鱼水一般相互依存的军民关系。

  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举全社会之力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对作为双拥重要一翼的拥军优属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工作的创新?

  2020年6月,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开创性地成立了社会化拥军优属专家咨询会议和基金会研究中心。这一机制的建立,重在探讨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中,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如何主动融入,加快实现转型发展,提升社会协同和社会动员能力,在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中更好地发挥重要平台作用,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开创新时代上海拥军优属事业的新局面。

  2024年5月基金会联手《文汇报》启动“致敬老兵,口述历史——红色史料保护工程”,将目光聚焦于经历过战火考验且默默奉献的人民军队普通老兵,旨在通过“抢救性发掘”为中国革命和双拥历史研究留下一份珍贵史料。

  2024年5月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手《文汇报》启动“致敬老兵,口述历史——红色史料保护工程”,聚焦经历过战火考验的人民军队普通老兵,旨在通过“抢救性发掘”为中国革命和双拥历史研究留下珍贵史料。(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供图)

  推动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基金会又开始着手为全社会拥军优属事业再上台阶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作为基金会2025年工作的“重头戏”之一,《拥军优属理论与实践研究》编撰工作正式启动。专著汇聚一批长期深耕这一领域的专家,旨在挖掘有关拥军优属的思想理论成果,不断健全和完善拥军优属理论体系;考察古今中外拥军优属实践活动,运用拥军优属特点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拥军优属的科学方法,研究提出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建设思路与途径。

  “而立”之年,迈步从头越。回眸过去,“30岁”的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以其自身不断成长,为社会化拥军优属发展塑造了“上海样本”。眺望未来,基金会将持续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奉献拳拳之心。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