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都·民生访谈 | 一张床、一口饭、一次澡……上海民政局长直播间作答养老民生题-新华网
2025 04/15 08:30:57
来源:新华网

解码魔都·民生访谈 | 一张床、一口饭、一次澡……上海民政局长直播间作答养老民生题

字体:

  新华网上海4月15日电(记者吴振东)养老机构能否更加“智慧”?社区助餐如何更加多元?陪诊服务的价格能否下降一些?14日,“2025民生访谈”拉开帷幕,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作为首期嘉宾走进直播间,就市民关心的养老院住养、助餐助浴、陪诊等话题一一作答。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14日做客“2025民生访谈”。

 “养老院发展也要跟上智慧的步伐”

  上海连续多年将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养老床位,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目前,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7.8万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数也达1.5万张。在数量已不是突出矛盾的背景下,提质成为工作重心。

  今年2月,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品质、医养结合水平、敬老爱老氛围、专业科技含量和安全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蒋蕊在节目中表示,上海将继续加大医养结合力度,推动有100张及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应设尽设(与医疗机构临近的除外),以解决住养老人常见病、慢性病配药问题。“不具备条件内设医疗机构的也不用担心,民政、卫健部门正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关系,做实签约服务,每周至少1个半天,由中心医护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同时建立养老、医疗床位转介联动工作机制。”蒋蕊说。

  上海市虹口区彩虹湾老年福利院的活动室内老人们正在学习使用AI。 新华社记者 唐斯琦 摄

  加快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也是上述行动方案明确的重要行动。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全市养老机构基本智慧功能全覆盖,打造100家示范型智慧养老院。

  在普陀城怡养护院,护士为老人做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得到的数据,会发送到医生和护理员的手机终端,助力形成每个老人“一人一案”诊疗计划。此外,床位铺设的健康睡眠监测袋,可实时收集反馈老人的心率、呼吸等指征,实现无感且安全。这是上海智慧养老院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出入院管理、健康管理、餐饮管理、专业照护、安全防护及运营管理六方面达到一定智慧程度的养老院,全市已有77家。

  “养老院发展也要跟上智慧的步伐,最重要的是用智慧手段为日常服务赋能,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护。”蒋蕊说。

 织密服务体系 托起“幸福餐盘”

  社区小食堂,百姓大民生。

  近年来,上海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建成社区长者食堂405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老年助餐服务供给,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社区长者食堂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农村地区在老年助餐服务的可及性上不如中心城区,是当前的客观实际,蒋蕊介绍说,除建设社区长者食堂外,上海还鼓励在村组层面设立老年助餐点,由社区长者食堂作为中央配送到助餐点。为此,上海市民政局制定印发《关于推进运用市场化平台机制优化老年送餐上门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及时掌握老年人送餐服务需求信息,结合本辖区实际,统筹现有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惠、安全、及时的送餐服务。

  通过微信小程序“老港助餐”,浦东新区老港镇年满60周岁的居民便能轻松订餐,子女们也能为父母远程点餐。而配送午餐的“爱心骑手”都是附近的老年人,通过送餐服务实现“再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奉献爱心。目前,老港镇日均配送量达650份。

  据介绍,上海还配套发布《老年送餐服务工作指引》,对膳食配送食品安全要求、配送人员服务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以此提升送餐服务效能,增强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满意度。

 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厢遇85”社区长者食堂。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社区长者食堂为什么受到欢迎?除了解决老年人的一餐饭,还在于它是老年人的社交场所,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可以给老年人带去快乐。”在蒋蕊看来,这一功能不亚于助餐,让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对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今年,新建30家社区长者食堂继续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民政部门也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比如欢迎老字号和各种社会餐厅开设“长者餐桌”,结合各自特色提供老年特色餐食。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暖了老年人的胃,也丰富了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陪诊服务需求大 仍需探索“职业”路

  挂号、协助就诊、缴费,是老年人就医看病时排名前三的服务需求。今年,上海市民政局、市卫健委联合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选取部分区开展试点,组织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助医陪诊服务,旨在发展一批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陪诊师队伍,探索形成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流程、收费机制和监管举措,总结提炼相关工作规范标准。

  这一服务受到市民普遍欢迎,而价格也成为重要关切。节目中,市民宋先生打进电话:“现在对一些退休老人来说,一次陪诊服务如果要支出几百元钱,还是觉得有点经济压力……”

  对此,蒋蕊坦言三方面工作还需继续探索,一是陪诊师目前尚未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不能算是一个行当,但事实上已经有需求了”,因此要积极探索;二是陪诊师需要什么资质、能力,尚未有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也要在实践中探索;三是助医陪诊目前总体而言是市场行为,原则上采取市场调节价格方式,但针对老年人就诊频率比较高的,如尿毒症、透析相关的定期治疗等,这方面也仍有探索余地。

  “民政部门将总结各试点区的模式,包括人员培训、服务标准、价格、政府补贴等,形成一套制度后进一步推广。一方面既广泛回应社会需求,同时也做好这项工作的规范,随着服务量上去之后,相信对价格会有一定调节。”蒋蕊说。

  近年来,为老年人上门助浴也日渐成为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于近日出台《关于支持发展老年助浴服务的若干意见(试行)》,鼓励提供养老服务补贴、家庭照护床位等服务的养老机构开展上门助浴服务;支持市场化上门助浴服务发展,鼓励各区民政局开展市场化助浴服务项目试点,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洗浴需求等。同时,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重点做好居家失能困难老年人的助浴服务保障;鼓励社会慈善组织筹措资金,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浴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催生许多更细分的老年照护需求,民政部门就是要不断回应这些需求,努力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蒋蕊说。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