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共探肥胖症综合管理新路径
近日,上海市行为医学会与内分泌学会肥胖学组联合主办的“肥胖与行为心理学术沙龙”于同济医院国际医疗部·新虹桥和诺分部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肥胖症的发病机制及综合干预策略,吸引了来自17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参与,共议我国体重管理的新理念、新方向。来自复旦、交大和同济的专家分别从神经免疫调控、肠道菌群和产热脂肪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前沿进展和各自的学术成果。
根据2015-2019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超重/肥胖率已达50.7%,已成为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2024年国家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提出构建多学科协作网络,推动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积极响应政策,组建跨学科团队,整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资源,并引进国际领先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精准评估患者身体成分,为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行为心理干预”和“多学科协作”两大品牌特色。
行为心理干预:破解“减重-反弹”困局
肥胖症不仅是个病理生理问题,更与心理行为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上海市行为医学会主任委员申远教授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干预手段可有效打破“情绪性进食”循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例如,通过重构“高热量食物=代谢负担”的理性认知,患者可减少冲动进食;而将“月瘦10斤”目标拆解为“每日30分钟运动”等可量化行为,能显著提升依从性。华山医院顾洁教授倡导正念治疗在减重中的应用。研究显示,整合心理支持的减重方案可使患者长期维持率提升30%。
多学科协作:从治疗到生态构建
同济医院国际医疗部依托虹桥国家战略承载区优势,打造“高端精准”诊疗平台,每周日开设专家门诊,提供创新药械及个性化方案。韩峻峰主任表示,团队正探索“医疗-心理-社会”三级干预体系,联合心身医学科开展集群攻关。此举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构建全流程体重管理服务网络”高度契合,未来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应用宣教,形成分级诊疗闭环。
此次沙龙有助于推动体重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心身行为的重要作用。正如申远教授所言:“健康体重不应是痛苦的自我约束,而是生命活力的自然表达。”未来,随着政策推进与学科交叉深化,肥胖防控模式将逐步向综合生态转型,使更多的患者“减重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