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9日电(杨有宗、唐鑫、史依灵)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片区,科医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工厂内热火朝天,工程师们正加紧对一批来自海外的激光器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后续这批设备将“远渡重洋”复运给海外客户。
“浦东新区法规的实施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也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可以开展的保税维修业务场景,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谈起公司发展前景,科医人上海工厂总经理韩强信心满满。
科医人是全球最大的医疗激光设备公司,自2022年在浦东建成创新基地以来,积极拓展研发、维修、展示和培训等多种业务,保税维修是重要一项。所谓“保税维修”是指企业以保税的方式,把境外或境内非综合保税区里的损坏零部件收集到综合保税区内,通过检测、维修,再送回来源地。
韩强所说的浦东新区法规,是指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保税维修的地方性法规。
韩强告诉记者,对企业来说,这部浦东新区法规最大“惊喜”是对国家规定的保税维修业务开展区域和种类作了变通拓展。比如,规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除了可以开展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内业务,还可以试点开展目录外“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同时将综合保税区的一般保税维修政策拓展到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在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域,这为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赛道和机遇。
在浦东,地方立法之所以可以对“上位”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进行变通,要得益于“浦东新区法规”这一特殊立法形式。2021年,为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根据授权决定,浦东新区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作变通规定。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又对浦东新区法规予以明确规定,将相关授权决定的内容上升到了基本法律层面,为浦东乃至上海持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赋予了强劲动能和有力保障。
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告诉记者,目前,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需要,已制定出台23部浦东新区法规,主题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强化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是浦东新区的鲜明标志,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是引领区五大战略定位的第一定位。浦东新区法规重点聚焦改革所急、开放所需、创新所期,通过创制性、变通性、引领性立法打通裉节堵点,实现在法治轨道上先行先试。”
田春华介绍说,浦东目前承载着引领区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和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任务。浦东新区法规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助力突破攻坚”和“试制度、探新路”双重使命,既为浦东各项改革开放任务提供法治支撑,也为国家及上海市制定法律、地方性法规立法探索方向、积累经验。
一方面,浦东新区法规能够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以保税维修为例,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简称《引领区意见》)和国务院《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中,对浦东发展保税维修业务、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出要求。通过制定出台《保税维修若干规定》,既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持续提升保税维修业务规模与能级,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创新试点政策集成、落地。
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有助于巩固和深化既有改革成果,实现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比如,自由贸易账户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制度创新之一,自2014年在浦东率先试点以来,为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可自由使用探索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今年3月2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就总结固化上海自由贸易账户试点运行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提供法治保障。浦东新区人大代表、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汪素南告诉记者,法规针对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开户、数字化服务、资金自由便利划转等进行规则优化,进一步提高了便利化水平。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浦东与生俱来的基因,那么创新则是浦东升级蜕变的不竭动力。法治也为厚植创新“沃土”提供了“养料”和工具。
比如,积极开展先导产业、硬核产业促进法规订立。立足浦东三大先导、六大硬核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等,助力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如,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针对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分散、难以形成有效保护合力问题,明确规定综合管理权和综合执法权统一行使,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务在浦东实现“一网通办”。通过创新专利快速预审机制、探索专利确权与行政裁决案件联审联办、提高惩罚性赔偿上限和重复侵权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力度。
在创新生态营造方面,通过制定全国首部优化揭榜挂帅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浦东新区设立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截至今年3月,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1300名,其中认证机构530余家,覆盖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四川等近20个省市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今年平台还进一步升级为“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引入国际化、开放式的运营模式,进一步发掘并汇聚海外企业、科研机构及个人的技术需求,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团队、专家学者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方参与,形成跨地域、跨领域的创新合作网络。
“浦东新区法规的溢出效应也在加速释放。”田春华介绍说,从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对浦东新区相关法规开展的执法检查和成效评估来看,相关法规的核心条款、变通条款落地实施后取得良好实效,不少法规规定的创新举措被相关省市地方立法借鉴复制,立法“试验田”作用持续彰显。
除浦东新区法规外,根据引领区意见有关要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和政府还在暂无法律法规或明确规定的领域,制定出台了34部浦东新区管理措施。
新征程上,浦东将坚持改革开放向前一步,法治就更进一步,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当好改革“排头兵”,深耕法治“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