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让阅读照亮精神星空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AI 时代,让阅读照亮精神星空

2025-04-24 07:56:39 来源:新华网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两天,当网络直播主播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的消息继续登上热搜且热度不减时,文学与互联网、文学与人工智能(AI)的讨论也随之走热。不管怎样,至少从结果看,文学与互联网、AI正在彼此融合和共振,而笔者以为,这也恰恰是在情理之中。

  文学与互联网的又一次融合

  想必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一年半内销售突破500万册,成为近年来最为畅销的严肃文学书籍之一。而这,恰恰是在网络直播间的助力之下。

  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互联网和文学的一次融合的话,那如今的“网络带货”也许会成为又一次。

  按常理,网络直播间是充满商业气息的;经典文学作品又往往给人阳春白雪的印象,两者看似矛盾,但有意思的是,这两者还真就融合了起来。

  从底层逻辑看,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无论是刷短视频还是买货,不可否认已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学也来自生活,这么看,两者走到一起也并不奇怪。

  那剩下的问题就是:这样的1+1能否大于2?迟子建婉约典雅的文字,或许本就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其作品的生命力好比醇香的酒,颇有人赏;而直播间“知识主播”的介绍和解读,又吸引了一批原先或许并不熟悉作品的读者下单,把好酒端出了巷子,何乐不为?

  董宇辉也说,“比起卖货数据,我更在意今天有多少人因为我的讲述翻开一本书。”尽管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一定都是到位的,但至少,他在尝试尽可能接近作者意图的解读,且以通俗的方式,如同为“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饼”注入烟火气,至少让更多人愿意去触摸他们印象中高冷的严肃文学——当然,很多人在接触后会发现,很多作品其实就是生活,若是如此,互联网这个“信使”,是发挥了作用的。

  读书,在信息快餐时代彰显独特生命力

  传统文学的热卖,一部分得益于互联网和网络主播的助推,同时也离不开喧嚣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情感寄托,对于后者,恰恰是很多经典文学提供了载体。

  相比15秒的捧腹段子和快上快下的热搜榜单,传统文学往往以对生活的细致洞察、触动感情的情节和扎实的写作记录着时代。不可否认,这两者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经历多了碎片化的虚拟世界,人们往往想去体验一下田间地头的风、灶台边的烟火气和鸟叫虫鸣的多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这是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格外具有情感张力。文学的独特生命力,也就顺势彰显了出来。

  阅读,无论是经典文学,还是其它,在AI和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反而更容易让人寄托精神世界和追求个人价值,当然前提是作品要触达读者心灵。

  有人说,“AI能给你100个解题公式,但无法告诉你‘为什么要解题’”——后者的答案,藏在《瓦尔登湖》的宁静里,藏在《平凡的世界》的奋斗里。”当我们为《追风筝的人》里的救赎故事所感动,当《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教会我们凝视孤独的勇气,当《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给我们带来无以语言描述的情感震颤……这些深度阅读会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反思与价值建构,而这种独特的神经活动模式正是人类与AI的本质区别。阅读,让我们得以在AI的理性逻辑之外,守护感性认知的复杂性与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从文学中汲取感知力与共情力,从历史中打捞文明沉淀的星光,在科学中寻找生产力进步的基座,在哲学中探寻真理。

  的确,纯获取知识,互联网和AI更高效,但阅读的意义远非如此,阅读的终极价值,从不在于对抗技术进步,而在于守护人类文明的精神火种——在文字的丛林里感知思想的温度,在叙事的脉络中确认存在的意义,在知识与智慧的对话中续写人类文明的荣光。从开卷不易到开卷有益,让读书始终保鲜,让阅读照亮精神的星空,为你我平凡的生命打开辽阔的篇章!

  (作者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娴)

[责任编辑: 许超]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