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4月28日电(记者李荣)27日,悠远的藏族长调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美术馆响起,来自萨迦古城艺术团的演员身着传统服饰,与上海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同台献艺,拉开了“初心跨山海·共汇同心圆”上海第十批援藏纪实与日喀则非遗交流展的序幕。
光影记忆:镜头记录援藏路
此次交流展,分为图文摄影、援藏成果、非遗氆氇手工艺、唐卡作品等五大展区,通过影像、实物、艺术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呈现西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援藏工作的时代价值。

1995年,上海首批援藏干部踏上了赴藏的万里征程。从平均海拔4米的黄浦江畔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珠峰脚下,30年来,10批援藏干部先后奔赴日喀则地区及江孜、亚东、拉孜、定日、萨迦五县,凝聚起“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筑梦力量。
进入朵云轩艺术中心美术馆,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资料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生动记录了上海援藏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影像震撼人心:农田与现代产业园“场景变换”,萨迦县吉定镇的春耕仪式充满生命律动,玻璃温室大棚内数千株藏红花茁壮成长——共同诠释着“技术创新+高原智慧”的融合之美。2023年,在上海援藏的对接下,“萨迦县高原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签订,撂荒地摇身一变为“希望的田野”,麦浪中洋溢着农民们丰收的喜悦。
“项目落地当年,萨迦县扯休乡共种植高原藜麦约2500亩,平均亩产量约400斤,收购价较青稞增长400%以上。”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萨迦小组领队表示。未来,上海援藏还希望将萨迦县打造为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藜麦种源基地,实现我国藜麦产业独立自主发展。
展览中特别设置了上海天文台射电望远镜、江孜县氆氇手工艺、拉孜县吉角村智慧社区、定日县珠峰景区等不同领域援藏项目的专栏介绍,通过文字与影像结合的方式,记录当地30年来的发展变迁及沪藏携手奋斗的生动写照。
援藏硕果:特色产品助振兴
在援藏成果展区,来自日喀则五县的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二十余款藏地特色文创产品跨越4000公里,集体亮相申城。蓝面具藏香氤氲雪域气息,青稞护手霜蕴藏高原植物的滋养能量,拉孜藏刀展现千年锻造工艺的精湛……
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市民观众的广泛好评:“一下子让人联想到西藏的蓝天和雪山,希望有机会能亲自前往,一睹高原风采。”

此外还有由上海徐汇援藏干部参与打造的“萨迦礼物”系列产品,无论是帝师之印、吉祥海螺等多款以萨迦历史文脉为灵感的夜灯,还是色彩缤纷的随身杯,都令人耳目一新,在传递萨迦传统文化符号的同时,也注入了当代设计的能量。
“萨迦福祉”皮具系列则是“农创+文创”产业链升级的一项创新尝试,原料选自萨迦神山牧场的优质牛羊皮,融入萨迦古城独有的红白蓝三色传统、金刚杵、白海螺等吉祥元素进行设计。每一件皮具不仅是雪域的自然馈赠,更寄托着千年古城萨迦的深厚祝福。

现场的另一亮点是上海援藏重点项目“沙涓”羊绒品牌的系列展示。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运作模式,西藏非遗氆氇编织技艺在今天焕发新生,打造出围巾、手包等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带动了当地藏族妇女劳动就业,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为西藏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从萨迦皮具的匠心雕琢到氆氇围巾的经纬交织,上海援藏工作正以“文化解码+产业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非遗艺术:古今对话见传承
作为本次展览的压轴篇章,日喀则非遗艺术展区汇聚《八思巴画传》珍贵复制品与当代唐卡精品共30余幅,构建起从元代汉藏交流到新时代艺术创新的时空长廊。
唐卡作为西藏地区传统非遗文化形式,是一种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萨迦曾涌现出元朝国师八思巴等重要历史人物,不仅令萨迦成为汉藏交流枢纽、书写出古城独特文脉,也赋能艺术,令萨迦唐卡与众不同。

明清时期的萨迦唐卡艺术家以历史故事为灵感,创作三十轴《八思巴画传》,歌颂民族团结事迹,长期珍藏于萨迦古城内。此次展览选取其高清复制品,是继2023年“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西藏日喀则萨迦唐卡艺术展”后再度来沪,其中不少作品,生动反映了汉藏等各民族密切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史实,既是绘画精品,更是历史见证。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当代萨迦唐卡精品,在遵循传统唐卡严谨规制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为萨迦唐卡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据承办方朵云轩艺术中心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促进沪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面向全国介绍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西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