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砀山站内,晨光熹微。一名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年轻人正俯身钢轨旁,手持游标卡尺,专注测量着钢轨廓形数据,时而屈膝观测,时而执笔速记。他就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集团”)徐州工务段砀山线路车间工程师付艳成。此刻,他正在为自己的第六个创新项目采集关键数据。
精干的平头、黝黑的国字脸,入路八年来,付艳成先后荣获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效竞赛优胜奖、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第七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上铁集团十佳青年等荣誉。
巧解难题的“发明家”
七年前,付艳成独立设计的“新型高铁道岔偏心锥勾、拔两用更换装置”,开启了他的创新之路。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能在30秒内轻松取出原来需要几分钟才能完成的高铁道岔偏心锥。
2018年,是付艳成从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第二年。在参与青盐铁路轨道精调转入道岔作业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高铁道岔偏心锥由于与道岔大垫板粘连较为紧密,更换起来非常耗时费力。他想,能否像“钓鱼”一样利用手摇杆将偏心锥从道岔里“钓”出来呢?
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机械原理、自动化控制等相关知识,深入学习机械建模、CAD绘图等软件应用方法,结合现场情况进行不断设计更新、反复论证,历经18个月成功研制出“高铁道岔偏心锥更换的勾、拔装置”,实现了高铁道岔偏心锥的快速更换,作业效率提高2倍以上。
不久后,付艳成的这项发明从上铁集团147家单位中脱颖而出,在首届“上铁·创青春”创新创效大赛上现场展示并荣获青年科技创新奖。看着自己的创新成果付诸实践,付艳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见招拆招的“理工男”
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还记得刚上班时,有位老师傅让他去拿根撬棍。付艳成一阵翻找,最后递给老师傅一个外形相近的压机摇杆。虽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但来到徐州工务段前未曾了解过这些特有工具。
“小付,秤砣和窝窝头能是一个东西吗?”面对老师傅的调侃,付艳成羞得满脸通红。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了解所有工机料具的用法及性能。为此,他提前了解每日派工单上的内容,对照作业指导书逐项学习,作业完毕后复盘作业流程,反思存在不足。渐渐地,他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2022年,付艳成担任三铺检查工区副工长。从单人作业到带班作业,对不善交际的“理工男”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把每次交流当成做试题,慢慢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从最初布置工作时紧张得磕磕巴巴,到后来能够条理清晰地分配任务,付艳成找到了窍门。
他先后自费研发“铁路w型弹条扣件自动化涂油机器人”等5项成果,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4项,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5篇,其中国家级3篇。
薪火相传的“领头人”
在持续探索创新工艺这条路上,付艳成收获了丰硕成果,也带动了段里青年职工的创新热情。
“画图时容不得一毫米马虎,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设计返工。”付艳成手指电脑屏幕,耐心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在徐州工务段团委的牵头下,2019年付艳成和青年职工们共同组建了科创兴趣小组,他积极收集科技创新资料与大家分享,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传授3D建模、撰写科技论文的方法,带动团队一起围绕工务现场作业难题开展攻关课题研究。
2023年,上铁集团首届“优才杯”机械建模设计竞赛在上海举办,付艳成带领2名科创骨干与科研所及工务系统15支队伍一争高下。2000道理论题试题复习、100个3D模型考试设计案例操作练习,面对繁重的任务,付艳成合理分工,从试题检索到ppt制作、答辩,最终在团队一星期的通力合作下夺得团体二等奖。
截至目前,工作室成员发展到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骨干成员5名,6人曾获得上铁集团及以上科技创新成果荣誉,2022年被全国铁道团委正式命名“上铁徐工”青仝创新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实现了从现场发现难题、到激发创新思维、再到服务现场实践的良性循环,为段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
“未来我还会继续为工务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付艳成的话语简单却坚定。那些曾被挫败笼罩的迷茫时刻,那些自我怀疑的至暗瞬间,都化作了他创新路上最坚实的台阶。钢轨绵延,这位青年工程师将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铁路人的创新篇章。(张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