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2日电 题:大都市铁塔银线间的“创新人生”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
“这几天天气好,多注意一下公园绿地附近的输电线路,可能会有风筝挂线的故障。”在上海输电数字化运维监控中心里,何冰盯着输电线路的监控画面说道。
作为国家电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专业工程师,回想起近20年前入职成为一名运检工人的时候,立塔放线、肩扛手拉,何冰坦言,“工作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拼体力”。
但如今跟随何冰,走进输电运检工人们的上海鹰眼无人机智巡中心,记者看到,几代无人机一字排开,新技术、新发明的专利整整挂满一墙,工人们常常坐在一起“头脑风暴”讨论技术创新的圆桌旁,一幅字格外引人注目——“技术只有起点,创新没有终点”。
“技术工人不能硬吃苦、不用脑。”何冰说。
10多年前,也是一个春日,何冰与同事们在浦东新区巡检的时候,看到一条高压线路上缠绕了风筝线,已然造成第一条线路的跳闸,眼看着飘荡的风筝线马上就要缠绕到第二条线路上,“那时候风雨欲来,工人们爬到线路上处理十分不安全,只能眼睁睁看着第二条线路在我们的头顶上跳闸。”何冰说,“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无可奈何,真是恨不得能拿起一个飞镖把风筝线打下来!”
“我们‘线路人’必须要从创新里找办法!”这次“遗憾”虽然刺痛,但也激发了何冰的斗志。
2015年,上海电网引入了无人机技术,何冰一听说,便主动报名学习,牵头组建无人机团队,先后实现了喷火清障、激光测距、自主巡视等多种类型无人机在输电线路巡检中的应用。他推动成立的上海鹰眼无人机智巡中心,用“无人机巡航+人工特巡”的运行模式,在诸多重大保电工作中,实现了线路零故障。
不再需要一个“想象中的飞镖”,会喷火、射激光、自动飞的无人机,让何冰与同事们彻底告别了曾经的“无可奈何”。
何冰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又盯上了输电线路巡检的“硬骨头”——多数故障都是事后处置很少能事先预防。他带领团队整合输电线路上的各种数字化设备,搭建统一端口、优化系统流程,完成了上海输电数字化运维监控中心的建设,逐步实现了对上海主电网全部500千伏和大部分220千伏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何冰及其团队还引入AI算法,监控中心如今升级成了“智能大脑”,可实时分析监测输电线路的环境、状态、气象等,24小时守护超大城市的输电安全。
近三年来,给输电线路“治未病”的监控中心提前预警和处置的缺陷隐患超1万起,实现上海主电网输电线路跳闸事件数连续三年下降,创造了近3.4亿元的经济效益。
当记者问何冰接下来的创新计划时,从柔性材料开发到电力气象预测,再到电力数据分析,他的眼神闪烁出熠熠光彩,大概这就是对于创新最纯粹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