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协同支点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协同支点

2025-05-20 20:29:37 来源:新华网

李厚锐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概念验证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着力点。2024年,全国已建成500余家概念验证中心,各地陆续出台政策、配置资金、创新机制,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下,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正成为打通创新链条“最初一公里”的核心枢纽。

  一、疏通转化“堵点”: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激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然而在实践中,大量早期科研成果常因缺乏市场导向的验证和中试熟化,难以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精准聚焦这一“堵点”,通过提供早期资金支持、专业化服务和开放协同平台,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概念验证中心为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科研项目提供小额、快速资助,为项目“雪中送炭”。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概念验证中心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早期项目验证,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和专业指导,已成功推动一批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项目完成从初步验证到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有效降低了后续产业资本的介入风险,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空间。聘请专业团队,弥补科研人员在市场运作方面的短板。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设立的概念验证支持计划,组建包含校内外导师、行业专家和投资人的评审与辅导团队,为入选项目提供从专利布局、商业策划到对接市场资源的全链条服务。通过引入技术专家、市场分析师、知识产权顾问、投融资专家,有效弥补科创团队在市场运作方面的短板。构建开放共享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产学研对接。西安交通大学“加速器”概念验证中心积极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二、培育创新“工匠”: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夯实人才自主培养基石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沃土,成为培育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概念验证中心为在校师生提供了“真刀真枪”的创新创业实战场。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依托其概念验证基金和平台,鼓励学生团队将创意付诸实践,通过项目路演、创业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市场洞察能力。青年教师通过指导项目,能更敏锐地把握产业前沿,反哺教学科研。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概念验证项目,成功孵化出科技型初创企业,实现了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身份转换。概念验证中心凭借其“磁场效应”,吸引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理人等校内外高端人才参与指导。武汉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就聘请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为早期项目提供战略规划、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宝贵建议,形成了人才“传帮带”机制。“科学家创业者”依托概念验证中心这一起步平台,实现从科研到产业的跨越。

  三、打造协同“引擎”: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范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概念验证中心作为联通三者的关键节点,正积极探索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新范式。

  概念验证中心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的“黏合剂”,推动高校与产业界双向奔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概念验证中心,就积极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周边高新企业互动,企业可将技术需求带入高校寻求解决方案,高校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成果则能更精准对接市场,使科研更“接地气”,人才培养更符合产业需求。通过市场化评价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复旦大学概念验证中心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专家评审,将有限资源导向最具潜力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优质项目,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概念验证中心成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试验田”。一些高校依托概念验证中心,开设了交叉学科课程或创新创业微专业,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培养目标,将创新实践作为育人关键环节,形成教育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人才、人才反哺教育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为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了生动实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概念验证中心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未来,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必将在畅通创新循环、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中持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 许超]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