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房颤防治进入精准时代:从"隐形杀手"到可防可治的医学突破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早期症状隐匿等特点,被称为潜伏在老年人群中的"隐形杀手"。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心内科主任宁忠平就老年心血管疾病管理及房颤治疗的前沿展开解读,揭示了这一老年性疾病从"谈之色变"到"可防可治"的医学变革。
与传统的治疗模式将疾病分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四肢血管病不同,目前不少医院采取了跨学科疾病诊疗的方式,将相关疾病统一划分为泛血管疾病,以此达到多学科联动、为病人提供综合管理与治疗。在宁忠平看来,这种综合管理模式对老年患者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全面整治可以将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变为"未雨绸缪"的系统防护。
其中,房颤作为泛血管疾病管理的重点,其危害性触目惊心。"中国目前约有1600万至2000万房颤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宁忠平透露,"更危险的是,很多房颤患者早期是无症状的,如同身体埋了'不定时炸弹'。"
无法察觉不代表没有危害。房颤极易导致中风,且这类中风往往更严重,致残致死率极高。不仅如此,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症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面对这一沉默威胁,早期筛查与基础疾病控制是关键防线。"筛查房颤如同池塘捕鱼,一次未发现不代表真的没有。"宁忠平主任建议,6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在预防层面,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核心。"这些疾病如同为房颤发生'铺路',严格管理'三高'不仅能降低房颤发病风险,还能延缓疾病进展。"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房颤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房颤风险评估将65岁作为高危起点,但现在我们发现,亚洲人群中的房颤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所以现在将房颤评估高风险人群的年龄提前到了60岁"。
若预防是“防火”,治疗就是“灭火”。医学技术革新为房颤治疗带来突破。宁忠平介绍,房颤治疗已从单纯药物控制进入微创时代。"导管消融技术如同给紊乱的心脏电路'重新布线',通过热效应、冷效应或脉冲电场等能量,精准破坏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病灶。"这种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只超血管打一针,就可以将心脏里房颤的部分消融掉。而消融指的就是通过冷、热或电的能量,导致房颤细胞局部坏死,让其无法产生异常电活动,以此达到治疗效果。"宁忠平说。
此外,他补充说,从医疗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消融治疗已被推荐为房颤首选手段,但不同消融技术仍存在差异,"早期热消融技术耗时较长且患者有不适感,而最新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不仅效率更高,还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然而,宁忠平坦言,目前消融技术普及仍面临挑战。"中国每年房颤消融手术量约30万例,与2000万患者基数相比渗透率很低。"他分析,基层医院技术能力有待提升,全麻资源紧张也制约部分消融技术开展。"理想状态是发展无需全麻的微创技术,让更多心脏介入科医生掌握,以惠及更多患者。"
谈及未来,宁忠平主任充满期待:"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正蓬勃发展,它的运用不依赖电生理专家,普通心脏介入医生经培训即可操作,将极大扩大治疗覆盖面。"
"房颤虽是老年人常见病,但绝非不可战胜。"宁忠平主任总结道,"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维持良好生活质量。"他呼吁老年人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在科技与医学推动下,房颤这个"隐形杀手"正逐步成为可防可治的疾病,这是医学的进步,更是千万老年患者的福音——他们完全能在晚年拥有一颗强劲规律跳动的心脏,享受高质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