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7日电(史依灵、蒋松桓)新漆的米色外立面、宽敞的人行道和绿化带、统一的新晾衣架和雨棚……新华网近日走访了解到,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宛南六村的综合改造工程已近收尾,小区已展新貌。事实上,从2021年工程启动至今,这个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小区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宛南六村。新华网 发(蒋松桓摄)
人行道、停车道、绿化带各占其位,一个老旧小区竟能做到人车两道分流,虽然跟高档商品住宅比,它是“迷你版”的。而要做到,小区主干道就要拓宽5米,另外,要拓宽主干道,涉及小区17处拆违,多多少少都有些“历史遗留问题”。
整个小区952户居民,除少数个别外,几乎清一色刷了咖色的窗框,统一安装了伸缩性晾衣架。这工作也不易,原本小区多为龙门架式的晾衣架,悬空伸出数米,居民将晾衣杆架于上,不仅有碍楼下邻居,风雨天更有安全隐患。但要知道,这属居民个人财产,要更换,必须每家每户同意。
更难得的是,小区43栋楼100%全部加装电梯。基层工作者经常开玩笑说,上海的社区工作两个难,一是旧改,二是加梯。根据相关规定,加梯必须实现楼宇全部居民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但在宛南六村,这个数字超过90%。
小区居民齐刷刷同意的,还有另一件难事:物业费涨价,而且从原先的0.8元每平方米每月涨到1.4元,一涨就是0.6元,不得不说,这个涨幅,在老旧小区里,困难重重。新华网走访时看到,听证结果已在小区公共区域张贴公示,有望照此执行。
听证结果已在宛南六村公共区域张贴公示。新华网 发(蒋松桓摄)
拆违、装新、加梯、涨物业费,这个老小区,挑战的都是“王者”级别的治理难题,但关键是,都成了。总结经验的话,各职能条线都功不可没,但综合来看,就一条:做好群众工作。
上述这些工作,属于“美丽家园”建设,在宛南六村所在的徐汇区,被称为“三旧”变“三新”,即让老旧住房换新颜、老旧小区穿新衣、老旧小区居民过上新生活。
宛南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嵘捷回忆说,以前小区住宅老旧渗漏,人车混行,单车道拥挤,室外环境条件较差;违章搭建、防盗窗、鸽子笼林立;外墙上管线较为混乱,立管雨污混接严重;当然还有“悬空老人”“上下为难”的问题。
2021年起,借着“三旧”变“三新”项目的东风,宛南六村在党总支的带领下,通过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先从加梯出发,以点带面,改善“硬条件”。
宛南六村全部完成加梯。新华网 发(蒋松桓摄)
小区居民周阿姨回忆说,最初的三个门洞,在包括她在内的楼组长和热心居民的工作下,顺利达标,成为第一批加梯楼栋,其中,她所在的全部六层楼24户居民100%同意加梯。
“有一位年轻女孩,同意加梯,但手头没有现钱,结果我给她垫付。”周阿姨说,
就这样,从三个门洞到全部的43个,加梯就在人与人的交情里完成。
具体操作上,则让居民自己做主。从启动、调研、征询到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听从居民意见,例如,电梯品牌和维保单位的选择,也是由业委会和居民代表筛选三家招标,最终由楼组长和居民共同投票决定。在修缮过程中,收集了居民建议285条,并逐项进行匹配调整,全部纳入改造方案……
依靠加梯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孙嵘捷多管齐下,内外兼修,拆违和修缮同步,继续啃“硬骨头”。他计了本账:共拆除违建17处、铁门及水斗33处、吊脚楼2处,封门4处,无一“返潮”。小区内3457个“四件套”(晾衣架、雨棚、空调外罩、防盗窗)更换总量已接近99%。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是群众的认可。
楼道的改造涉及安装木质扶手、铺设地砖等,爱捡垃圾的韩阿姨一度让她所在的门洞难以开展修缮,她将屋里堆成“垃圾山”,还侵占楼道,邻居们抱怨不断。
“我们连续十多次上门做工作,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从上午10点搬垃圾搬到第二天凌晨2点,最后顺利地进行楼道整理和修缮。”孙嵘捷说,这件事还改善了韩阿姨和她子女的关系,全家感激不尽。
如今的韩阿姨已成为小区志愿者,见到孙嵘捷就说,“以后有什么事,听你的!”
小区居民的需求,有时甚至是随意的一句,孙嵘捷都会尽量满足。“群众工作就是人的工作,就要用心。”
宛南六村设立的健身点。新华网史依灵 摄
为让小区居民多些活动场所,居委会把小区中心的办公小楼腾出作为居民活动室,自己则租用小区门口的沿街门面,并且作为党群服务站,方便开展社区和街面工作。
换个地方办公,换取更多人心。这种城市更新中见真心、见真情的基层工作方式在宛南六村所在的徐汇区枫林路街道日益见多,被干部群众称为“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
与宛南六村一个街区之隔的东安一、二村,这个上海史上最大单地块旧改项目实现100%签约,点亮了6057证居民的新居梦。
一路之隔的两个老旧小区,一个旧改签约100%,一个老楼加梯100%,城市更新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