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治疗新突破:李心翔教授的创新之路
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李心翔教授的名字与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创新发展紧密相连。在此前举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第三届换届会议上,李心翔教授全票当选新一届主任委员。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率先在国内推广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更以全程管理理念重塑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近日,李心翔教授接受专访,分享了他从技术革新到治疗理念转变的心路历程。
2000年,李心翔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首次目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这项技术以其“小切口、大视野”的优势颠覆了他对传统外科的认知。“当时我就意识到,腹腔镜技术不仅能减少创伤,更能通过放大视野和精准操作提升肿瘤清除率。”他说。为深入掌握这项技术,他师从中国微创胃肠外科开拓者郑成竹教授,还远赴美国研修,系统学习腹腔镜胃癌手术等前沿技术。
学成归来后,李心翔面临的是所在科室内腹腔镜技术的空白。自2008年起,他领导团队从零基础开始,逐步构建了完善的腹腔镜手术体系。目前,该科室的腹腔镜手术比例已超过90%,不仅包括了超低位保肛手术,还涵盖了复杂肠癌根治等高难度技术,展现了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显著优势。他首创的“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国际首例“腹腔镜下经肛拖出无成角双吻合技术”,更将手术精准度推向新高度。
在确保肿瘤完整切除的同时,对周围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同样至关重要,它是巩固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复发与转移风险的关键环节。“我当时提出‘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的理念时,很多同行专家也表示了质疑:如何在确保左结肠动脉得以保留的前提下,依然能实现根部淋巴结的有效清扫呢?”李心翔回忆道。面对质疑,李心翔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上阐明了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意义:流程标准化后,采用以血管为导向的方法保留左结肠动脉进行淋巴结清扫,非但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反而有助于实现该区域淋巴结的整块清除,同时保护肠系膜下神经丛,确保达到理想的肿瘤学根治效果。同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肠系膜下动脉类三角区域淋巴结的新概念,同时在国内最早开展荧光造影的肠吻合血供的检测。
“直肠癌腹腔镜下经肛拖出无成角双吻合技术”奠定了该项由中国首创的技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该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Medicine上,减少腹腔镜下低位吻合口漏的长期隐患,真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2024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年会中,上海国际结直肠外科培训交流中心(SICSTEC)正式成立。中心基地挂靠于坐落在上海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内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心翔兼任中心主任。
近年来,李心翔所在的科室吸引了世界各地包括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韩国等权威外科领域学者前来访问交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直肠癌团队凭借其在直肠癌防治领域的成就,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分享其研究成果。例如,李心翔教授在第43届欧洲外科肿瘤学会年会上展示了短程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和化疗新辅助治疗早期直肠癌的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显著提高了完全缓解率和器官保留率,为全球结直肠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腹腔镜的价值远不止于‘小切口’。”李心翔指出,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他总结了自己关于微创理念的三次变化:首先是技术微创,3D/机器人腹腔镜实现10倍放大视野,使毫米级病灶无所遁形,神经血管暴露更清晰,手术精准度大幅提升;到肿瘤学微创,通过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使30%~50%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实现病理完全缓解,避免手术创伤;再到功能学微创,可以保留患者左结肠动脉、自主神经等功能保护技术,结合超低位保肛手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排便、性功能及生活质量。
“技术的可行性不代表治疗的合理。”李心翔强调,“只有把合适的技术用在合适的人群上面,技术才能发挥它的真正的效用。”
“我们曾对距肛门5cm以内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短程放疗+免疫治疗’,70%患者肿瘤完全消退,其中60%避免了根治性手术。”李心翔教授举例道。这种“转化治疗”模式不仅减少手术创伤,更通过器官保留提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外科医生在追求手术技巧的同时,更应重视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尤其是5年生存率这一关键指标。”李心翔教授直言。他牵头制定《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定性、定位、定量”诊疗原则:定性,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癌),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直肠肛管鳞癌以放化疗为主,手术仅作为补充;定位,结肠癌与直肠癌治疗策略差异显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需新辅助治疗降期后再手术,而结肠癌直接手术与新辅助治疗效果相当;定量:通过临床分期评估转移风险。低危患者可尝试化疗替代放疗,高危患者则需强化降期治疗。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于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在临床上,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偏低,大约有75%的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无法直接手术,需要经过新辅助放化疗。根据当前国际诊治指南推荐,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需间隔5-12周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
“延迟手术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病灶更好退缩,进而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病理证实:肿瘤退缩良好的患者,通过短程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全程新辅助治疗方案,不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降低保肛失败的风险。”李心翔告诉记者,“然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不佳的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若延迟手术,可能会增加切缘阳性和保肛失败的风险。”
李心翔指出:“对于肿瘤退缩不良的患者,若肿瘤评估结果显示符合切除标准,我们则建议尽早实施手术治疗。对于无法达到相关切除标准的患者,则考虑采取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等治疗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转化治疗。”
“技术是工具,理念是灵魂。”李心翔教授总结道,“从腹腔镜到免疫治疗,从肿瘤清除到功能保护,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活得更久、更好。”在这条道路上,他正带领团队不断突破,为结直肠癌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