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镇直通车|“95后”导师携手银发票友,以文化共建赋能基层治理!
每周一上午,湖南街道东湖党群服务中心总会飘出婉转悠扬的沪剧唱腔。熟悉这里的居民都知道,这是陕新居民区社区自治的特色项目——陕新沪剧坊正在进行日常排练。然而最近,沪剧坊的排练厅里多了几分特别的氛围:由街道牵线引荐的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沈佳妮,以专业指导老师的身份加入了团队。这位来自专业院团的“重量级”导师,正用系统的唱腔训练与表演指导,为这支社区文艺团队注入崭新的艺术活力。回溯沪剧坊的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
排练现场
沪韵悠长美名扬 居民自治开出沪剧之花
沪剧起源于上海及周边的田头山歌,以方言为魂,以生活为源,是“海派文化”的瑰宝。在两百多年的时光里,沪剧以生活化的表演、融合时代的元素浓缩了城市市井生活的点滴,记录着这座繁华都市发展变迁的故事。
在陕新居民区,退休夫妇吴开祥与郑玫是名副其实的沪剧 “黄金搭档”。爱好沪剧的夫妇俩经常参加街道的文艺演出,久而久之就成了社区里小有名气的沪剧达人。他们的满腔热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沪剧爱好者追随,于是沪剧坊团队应运而生。
“有了街道和居委会的全力支持,团队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 吴开祥谈及沪剧坊成长历程时,眼中满是自豪。在他与妻子的带领下,这支沪剧团队早已成为社区文化的闪亮名片:平日里,他们不仅扎根社区开展演出,还每月定期走进养老院,用沪语唱腔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关怀。
不仅如此,沪剧坊更凭借扎实功底走出社区,登上了 “上海市红戏会”“精彩上海”“上海浦江沪剧节” 等市级舞台,捧回 “上海人民广播电视台全国戏曲联盟” 优秀表演奖等多项荣誉。最令人瞩目的是,他们还登上了上海大世界的舞台,成功举办 “不忘初心七一沪剧专场” 演唱会,以红色经典致敬党的光辉历程,将沪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
原创微沪剧《纪家花园是我家》
除了表演沪剧经典片段,吴开祥还与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创作了许多反映社区生活和时事的优秀作品,如《低碳生活进楼里》《我爱我上海 环保记心怀》等。2023年,陕西南路188弄纪家花园华丽变身,沪剧坊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原创微沪剧《纪家花园是我家》,并在旧貌换新颜的花园中实景演出,获得了街坊邻居的满堂喝彩,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花园洋房”更新的佳话故事。
名家传艺谱新篇 街道做媒赋能艺术社区
湖南街道是上海音乐文化最浓郁、音乐人才最集中、音乐演出机构最密集的区域,也是沪上独树一帜的建筑可阅读、音乐可触摸的音乐街区。近年来,湖南街道与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成员单位紧密携手,让音乐成为连接社区与艺术、历史与现代的桥梁。
随着陕新沪剧坊团队逐渐成为陕新居民区基层自治的特色项目,如何让这支“草根团队”实现艺术进阶,成为街道与居委深耕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于是,街道联手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成员单位上海沪剧院,邀请上海沪剧院“95后”青年演员沈佳妮为沪剧坊团队进行专业指导。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沈佳妮
“能和社区里的沪剧爱好者们共同交流进步,也是给了我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沈佳妮说。作为主攻丁派的青年沪剧演员,她凭借在《雷雨》中对繁漪的细腻诠释,以及《庵堂相会》里金秀英的灵动演绎,早已在沪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排练现场
当以“社区艺术导师”的身份加入陕新沪剧坊后,沈佳妮迅速展现出专业演员的责任感与创造力。她精心定制了一套系统训练方案:每周一清晨,她总会准时出现排练现场,从发声练习到剧目排演全程把控。教学过程中,沈佳妮巧妙地将专业院团的训练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趣味练习帮助居民演员提升表演细节,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团队艺术水准得到显著提升。沪剧坊的居民们也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位年轻的沈老师,如今大家唱得更起劲了。
梧桐深处沪剧兴 街坊故事搬上沪剧舞台
据悉,如今沈佳妮正在与沪剧坊紧锣密鼓地筹备近期的演出和比赛,她指导团队将原创微沪剧《纪家花园是我家》从“生活化即兴演出”升级为“有完整剧本与舞台调度的作品”,增强艺术感染力,让“接地气”的故事兼具艺术厚度。
排练现场
“感谢街道和居委这么关心我们,既提供场地又提供专业人才,让我们这些沪剧爱好者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沪剧坊领头人吴开祥谈及近况时满脸笑意。
从居民自发的票友聚会到拥有专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陕新沪剧坊的蜕变不仅是社区文化自治的典范,更印证着“专业反哺社区”的佳话。这场“双向奔赴”让专业院团“下沉”社区,不是俯身施教,而是与社区力量共融共生。这种模式不仅让沪剧坊实现艺术蜕变,更让沈佳妮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居民的真诚与热情,让我重新理解了沪剧‘扎根市井’的生命力。”
陕新沪剧坊
当专业艺术资源与社区文化基因相遇,传统戏曲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动在街巷阡陌间的时代脉搏。今后,湖南街道和陕新居委还将持续发掘社区自治力量,为他们赋能,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沪剧这一百年艺术在梧桐深处再谱新篇,也让基层自治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