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不可逆盲——专家呼吁构建眼底慢病全病程管理体系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远离不可逆盲——专家呼吁构建眼底慢病全病程管理体系

2025-07-23 15:52:29 来源:新华网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眼底疾病正悄然成为威胁公众眼健康的“隐形推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慢性眼底疾病,因其隐匿性强、治疗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眼科慢病管理体系,为千万双眼睛留住光明?近日,新华网专访辽宁省抚顺市眼病医院院长王禹、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眼底专科一科主治医生易景盛,试图结合眼科临床实践,探寻眼底慢病的破局之道。

 眼底慢病亟需规范化管理

  临床数据显示,在三级眼科专科医院门诊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比达30%至40%,老年性黄斑变性约占20%,视网膜静脉阻塞达15%。易景盛医生介绍,这些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还具有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不可逆盲的特点。

  “20年前我们面对这些疾病几乎束手无策。”易景盛医生说。随着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方式的问世,治疗格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这些疗法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患者依从性成为疗效的关键变量。“以糖网病为例,患者需要长期接受眼科和内分泌科的协同治疗,一旦中断,疗效将大打折扣。”易景盛医生说。

  王禹院长坦言,基层医院中,这些疾病患者占比极高,但患者的依从性普遍较低,成为慢病管理的首要难题。“90%的眼底慢病患者需要持续管理,但实际规范随访率不足40%。很多患者在视力严重受损后才复诊,错失了最佳干预期。”王禹院长分析说,这种状况与疾病特性密切相关:早期症状隐匿、治疗周期通常需要3年至5年、医疗费用负担重,形成管理困境。

  易景盛医生说,人体各系统紧密关联,眼底病常与内分泌、心血管等疾病相互影响,如糖网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控制密切相关。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达12.4%,患者总数超过1.4亿人。作为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已约有3700万人糖网病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疾病亦呈现年轻化趋势。

  “这些疾病不仅需要医疗干预,更需要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借助复诊预约卡等工具向患者及其家人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其长期预后。除此之外,王禹院长与易景盛医生均表示,眼底慢病亟需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方案。

  多学科诊疗、信息化赋能、人文关怀缺一不可

  面对眼底慢病管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多学科诊疗(MDT)和信息化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协作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诊疗并显示独特优势。易景盛医生说,以糖网病为例,其治疗需要眼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等多科室协作。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积极推进糖网病治疗,率先打破学科壁垒,与汕头市中医院合作建立中西医眼病诊疗中心,结合中西医优势,与内分泌科、心内科等密切联动,形成跨领域诊疗闭环。王禹院长介绍,抚顺市眼病医院则通过糖网病队列研究和筛查网络,构建起“社区医院筛查——二级医院转诊——专科医院治疗”的三级诊疗体系,实现上下联动。

  除多学科诊疗外,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也正为慢病管理注入了新动能。易景盛医生介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慢病管理工作已从人工分析数据发展到AI人机协同阶段,显著提升了效率。“比如我们正在参与的全病程管理项目通过AI问答环节联通医患直接对话,增强了患者依从性。”易景盛医生说,通过信息化系统,医院还与基层医院实时共享信息,实现诊疗资源上下协同。“互联网诊疗早已突破时空限制,支持远程病例讨论”。虽然目前抚顺市眼病医院尚未完全建立信息化诊疗体系,但王禹院长表示,医院计划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关怀的价值愈发凸显。易景盛医生认为,人与人面对面沟通能传递更精准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精准诊断,“这是AI无法替代的”。目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尝试通过全病程管理项目“先入组分析数据+专人随访跟踪”模式,抚顺市眼病医院的患者全病程管理流程中则设立专科门诊、建立患者档案实行“专人专治”,均旨在通过稳定的医患关系强化管理效果。

  构建“预防——治疗——管理”全病程管理生态

  慢病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成功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科普教育、预防干预和全程管理三方面发力。

  “科普教育是提升患者依从性的基石。”在王禹院长看来,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是依从性低的主因。王禹院长介绍说,抚顺市眼病医院通过多项举措全方位开展科普教育:在门诊环节,医生规范使用复诊卡,标注复诊时间和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按时复诊;医院每周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全面介绍眼底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健康意识,并建立微信群方便患者管理;除此之外,医院还组建专业防盲筛查队深入基层开展公益筛查,加强公众对眼底病的认识。王禹院长坦言,网络平台真假消息鱼龙混杂,仍存有非专业信息。王禹院长建议,组建规范化的科普队伍,依托多媒体渠道传播权威知识,避免非专业信息误导患者,从根本上提升公众对眼底病的认知。易景盛医生则认为,健康科普教育需与患者生活结合,分阶段推送个性化内容,让知识融入治疗全程,例如在首诊时向患者及其家人充分阐明疾病的不可逆性及致盲风险。

  

 复诊卡

  诸多慢病的临床经验表明,有效的慢病管理应将关口前移。“预防应成为慢病管理的重心。”王禹院长直言,通过基层筛查和早期干预,可大幅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如糖网病筛查网络的建立,使部分患者得以在视力受损前接受治疗”。

  王禹院长与易景盛医生均表示,眼底慢病管理需政府、医疗机构、患者形成合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优先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医院需深化多学科合作,完善“预防—筛查—治疗—随访”全链条服务;患者自身应持续提升健康意识,主动参与管理。

  从多学科诊疗到信息化赋能,从科普教育到多方协作构建全病程管理,每一步探索都在为光明常驻铺路。(完)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