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的价值】发挥精准检测力量,加速消除肝炎行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彭亮教授解密肝炎防治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病毒性肝炎作为全球重要公共卫生威胁,目前仍影响着我国上亿人口。在2016年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其中强调诊断率要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乙肝的诊断率为64%、治疗率为37%,丙肝的诊断率为47%、治疗率为10%,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如何及时、及早地发现病毒性肝炎?哪些群体是高危人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助理、感染性疾病科彭亮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精准早筛早诊、规范治疗管理是“破局”关键。
病毒性肝炎防控:早筛早诊早治不可忽视
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常指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五种亚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较为常见。
彭亮解释,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多数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在疾病早期往往没有自觉症状,或者出现食欲减退、疲乏等易被忽视的症状表现,导致延误就医。如果持续进展,可能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肿瘤等。
“肝脏的‘沉默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主动筛查、精准诊疗、全程管理的防控体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让患者在疾病早期获得干预机会。”彭亮强调,要实现早诊早治,首先要提升公众的筛查意识。“要将防治关口前移。”彭亮坦言,很多人对肝炎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没有症状就无需检查,又或者对检测结果存在恐惧心理等,导致筛查率较低。彭亮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有输血史者、静脉药瘾者等,应定期进行筛查。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宣传,普及肝炎防治知识,消除公众的误解和恐惧。
创新丙肝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优化诊断流程,改善诊疗效果
医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在病毒性肝炎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破解“发现即晚期”的困境?彭亮认为,简化筛查诊断流程,对于提高诊疗率也至关重要。以丙肝为例,当前多数医院采用的方式为先进行抗体检测,抗体阳性后再进行核酸检测。“这一流程往往需要3至5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出最终诊断,很可能导致患者失访,从而错失最佳诊疗机会。”彭亮表示。
第四代丙肝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技术有效打破了传统方法耗时长、难以及时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的局限性,成为优化当前诊断流程的创新突破口。彭亮强调:“抗原是丙肝感染的直接指标。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方法,能够及时为临床快速判断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有助于改善当前丙肝临床诊疗启动慢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人群如透析患者、产妇、急诊手术患者等尤为关键,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临床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精准规范管理:谨防低病毒血症,助力乙肝“功能性治愈”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针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日趋精准、规范化,并且朝着“治愈”的方向持续迈进。
在临床治疗管理中,HBVDNA、HCVRNA的阳性检测结果,是启动抗病毒治疗、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的重点关注指标之一。而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精准监测病毒载量水平,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彭亮提到,以乙肝为例,部分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称作低病毒血症(LLV)。研究表明,LLV与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会增加肝纤维化、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中推荐,采用高灵敏方法检测HBVDNA,对灵敏度的要求是最好达到定量下限10IU/mL,从而实现精准监测,及时发现LLV,帮助改变治疗策略,以实现更好的预后效果。
针对丙肝治疗,目前临床上已能够实现彻底治愈。彭亮介绍:“丙肝是目前少数可以通过药物治愈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发现即治疗’为原则,一旦检测到HCVRNA阳性,无论肝功能是否异常,都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比之下,乙肝的治疗更为复杂,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前,乙肝治疗已进入“功能性治愈”新时代。彭亮解释道,由于乙肝病毒会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肝细胞核内,目前的医学技术还无法完全清除以实现“完全治愈”,因此临床上更多追求的是“功能性治愈”,其标准是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阴性,病毒水平低于检测下限,肝脏指标正常。“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规范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及定期监测HBVDNA水平,都有助于实现功能性治愈。”彭亮强调。即使实现了功能性治愈,患者仍需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每3个月至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高灵敏HBVDNA、乙肝五项等指标检测。
构建全链条防控网络,聚力消除病毒性肝炎
肝炎防治需要社会各方的协作,包括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患者和家属等。“从筛查、诊断到治疗、随访,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体防控效果。”
彭亮建议,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检验等的配合,积极引入创新诊疗技术,优化筛、诊、治全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此外,“很多肝炎患者因为害怕歧视而不愿接受检测和治疗,这不仅影响个人健康,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彭亮呼吁全社会应消除对肝炎患者的歧视。聚焦基层防控,彭亮表示:“基层作为防治前沿阵地,其筛查和治疗水平的提升,对于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至关重要。”彭亮建议,通过医疗技术下沉和人才培养,可以让更多的肝炎患者在早期被发现和治疗,降低疾病负担。
从早诊早治的理念推广到检验技术创新,再到抗病毒治疗策略与防控网络的完善,我国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正在多个维度同步推进。“消除病毒性肝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人员、患者和公众共同参与。”彭亮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