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小学培养出13个全国冠军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一所乡村小学培养出13个全国冠军

2025-07-28 13:16:29 来源:新华网

  7月27日,在浙江宁波余姚市陆埠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陆埠二小”)的跳绳训练室内,该校跳绳队正全力投入封闭集训,备战将在吉林举办的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

  不久前,这支队伍的部分成员刚在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上斩获2金3银5铜的佳绩。马不停蹄地投入此次集训,对队员们而言几乎是“连轴转”。

  “哔——”哨声响起,绳子在空中急速挥舞,30秒内跃动近200下,每秒近7次的频率让绳影快到模糊难辨。

  这样的速度背后,藏着亮眼的成绩单:建队至今,陆埠二小跳绳队已培养出13位全国冠军,近30人次摘得全国金牌,其中2人曾入选2019年渥太华世界跳绳锦标赛中国国家队。

  而浇灌出这些成果的,不过是四明山脚下的一所乡村小学。

  修习跆拳道的体育老师成了跳绳队教练

  鲁泽军出生于1987年,2012年,体育专业毕业的他来到陆埠镇兰山小学任教。2013年,包括兰山小学在内的陆埠镇五所村级小学合并,建成陆埠二小。

  这所拥有30个班级、1200余名学生的乡村学校,生源涵盖全国19个省市,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6%,涉及19个少数民族,且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鲁泽军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选择跳绳,藏着太多“不得已”。

  鲁泽军仍记得最初的窘迫:1000多个孩子站在操场上,活动空间有限,不用争抢场地、一人一绳就能动起来的跳绳,成了能让所有孩子“动起来”的选择。

  2015年,陆埠二小跳绳队正式成立,曾修习跆拳道的鲁泽军成了队伍的“业余教练”。

  他试着把跆拳道里“提膝、摆臂”的发力感融进跳绳,让孩子们更快找到跳绳的诀窍;又抱着笔记本跑遍各地培训,对着手机里下载的几百个训练视频反复慢放,拆解各个动作,再手把手教给学生。

  他还琢磨出一套“土办法”:根据每个孩子的体能短板,搭配间歇跳练爆发力、变速跑练反应、长跑练耐力,“训练跟上了,手中的绳子才能像拧发条似的越转越快”。

鲁泽军带领学生开展训练。受访者供图

  通过摸索,陆埠二小的跳绳培养最终形成三层体系——全校学生参与周一至周五上午半小时的大课间跳绳;社团吸纳热爱跳绳且有潜质的苗子;再从社团中选拔队员进入校队,接受科学系统的训练。

  校队每日两练,累计近3小时,周末与节假日亦不间断。鲁泽军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张折叠床,集训时他就蜷在这儿,“离孩子们近点,心里踏实”。

鲁泽军。受访者供图

  从2017年第一次带队参加全国比赛起,鲁泽军的日历上就几乎没有“假期”二字。

  赛前两个月,他雷打不动地每天守在训练室,周一到周日连轴转。只有偶尔妻子发来女儿跳绳的视频,他看着屏幕里那个摇着绳子踉跄的小身影,才会露出“柔软”的一面:“说来惭愧,我教过那么多孩子跳绳,自己女儿的动作,还是她妈妈一点点教的。”

  但他从未动摇。随着教学深入,鲁泽军逐渐明白:“对这所乡村学校而言,跳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还是孩子们打开世界的新窗口、通往未来的新出路。”

  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冠军”

  鲁泽军总想起贾雅姿。她是跳绳队里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也是最让他心疼的孩子。

  来自单亲家庭的贾雅姿,从小跟着父亲生活。最让鲁泽军印象深刻的是她骨子里的韧劲:“训练时总悄悄盯着别人的成绩,一旦落到第二,就攥着绳子躲到角落反复练,直到成绩重新冲到第一。”

  为了减少阻力,速度赛用的都是钢丝绳,重量轻、质地硬。每次练完,孩子们的脚踝上总会留下几道红痕,而贾雅姿的腿上永远是最多的。她还常常练到胃里翻江倒海,扶着墙吐完,抹把嘴又拿起绳子。

  鲁泽军劝她歇歇,她却总说:“老师,我能坚持。”

鲁泽军和孩子们。

  “他们的动力到底从哪儿来?”鲁泽军明白,弄清这点,“远比冠军还要重要。”

  于是,这十年里,鲁泽军不断寻找这群孩子身上的“共性”:“孩子们哪怕体能平平,只要愿意跳,我们就给机会。”鲁泽军说。

  罗熙睿是如今学校跳绳队的小队长,在刚刚结束的省级大赛上,他带着队友拿下“60秒×2交互绳”少儿混合组冠军,还摘得30秒单摇、3分钟单摇两枚银牌。

  一聊起跳绳,他的眼睛就发亮。“手腕要像拧毛巾似的发力,落地时膝盖得微弯缓冲”,讲起动作要领,他语速飞快,手还不自觉地比画着,完全想不到曾经的他是个沉默的男孩。

飞速甩动的跳绳快到模糊。顾佳诚摄

  刚入队时,罗熙睿总躲在队伍最后,训练时也不怎么说话,这是这支队伍的常态。“外来务工子弟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大多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鲁泽军说。

  于是他便借着练花样跳绳的机会,总在罗熙睿耳边念叨“抬头、微笑,让大家看到你的动作”,后来干脆选他当队长,“得带着队友一起练,总低着头可不行。”

  如今的罗熙睿,早已不是那个怯生生的男孩。“这是支冠军队伍,我得护着这份荣誉。”某次训练间隙,他认真地对鲁泽军说,语气里的坚定让教练都有些意外。

  鲁泽军忽然懂了:“这些缺少陪伴的孩子,在跳绳队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跳绳队队员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对孩子们来说,训练是另一种“相聚”。鲁泽军常看到他们练完后结伴回家,路上还在比画着新学的动作,谁绊了绳就互相打趣。

  而比赛是另一种“远行”。

  从陆埠二小的小操场,到宁波的体育馆,再到全国赛场,甚至出国参加比赛,“孩子们来到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眼神里的光就一点点亮起来了。”鲁泽军说,“那些曾经拘谨的孩子,如今谈起未来时,脸上多了份笃定和坦然。”

  一根绳牵起的更多

  在鲁泽军眼里,乡村学校的孩子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就能冒出惊人的芽。

  “为啥非要把跳绳做透?因为孩子尝到成就感的甜头后,在学习、生活里都会挺直腰杆。”他常对同事说。为了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真正被看见,鲁泽军和校长徐耀辉费了不少心思。

  “得让家长也看到孩子的光。”这十年里,学校举办了多次“绳艺节”,家长们坐在台下,看着平时调皮的孩子在绳子间灵巧穿梭,眼睛里满是惊喜,不少父母掏出手机录像,激动得手都在抖。

  有个爸爸赛后拉着鲁泽军说:“我都没想到,他跳绳能这么厉害!”

众人围观孩子们跳绳。受访者供图

  十年过去,绳子串起的故事越来越长。

  “有的孩子凭着跳绳特长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有的从怯生生的转学生变成班级里的‘绳艺小老师’,还有的随父母回了老家,但在陆埠二小的训练经历,让他们变得更自信、勇敢,在新学校带领同学一起参与跳绳运动……”

  谈及过往,鲁泽军放慢了语速。

  他是个念旧的人,留存着跳绳队所有孩子的信息,经常联系他们,了解生活近况;他还把过往获奖孩子的照片保留下来,贴在训练馆的“荣誉墙”上,既激励新来的孩子们,也鞭策自己走向“远方”。

学校的“荣誉墙”。

  如今,他有了新身份,入选2024年第四季度“宁波好人榜”。

  他也见证着学校的新变化:即便是乡村小学,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愈发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他们主动找上鲁泽军,探讨训练安排,希望协调训练与学习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全面发展。

  “培养冠军当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这根绳能点燃他们心里的火,让他们知道,环境限制不了他们,依靠努力,他们能够走向很远的地方。”鲁泽军说。

  (顾佳诚、毛晓红)

  

[责任编辑: 王若宇]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