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桥,情暖边疆:上海群文润疆小分队4天7场演出传递沪疆情谊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艺术为桥,情暖边疆:上海群文润疆小分队4天7场演出传递沪疆情谊

2025-08-05 20:33:50 来源:新华网

  从上海到喀什,跨越万里,4天7场演出,足迹从喀什市到平均海拔超过3千米的托云牧场、“高原稻乡”皮拉勒乡等地……近期,在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挥部、市援兵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带领上海群文润疆小分队、携手上海轻音乐团跋涉七地,为喀什和兵团草湖项目区的群众带来了上海人民的情谊和精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实现艺术的传递、两地文化的交流。

  

  与此同时,上海市摄影协会携手春秋旅游公益援疆,他们精心设计采风线路,在喀什、塔县、莎车、叶城等八地安排拍摄点,记录新疆丰富多元的地貌景观、非遗的活态呈现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纪实。据悉,这也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首次联合上海轻音乐团和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一起,在喀什和兵团草湖项目区开展“文化润疆”活动。

  

  糅合了《金梭和银梭》及《青春舞曲》的旋律,由上海轻音乐团精心改编的《金梭银梭致青春》在喀什六中响起,拉开了“上海群文润疆行暨百场轻音边疆行”的序幕,这也是上海群文润疆行的首场演出。紧接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文艺小分队带来传统文化《戏韵变脸》、杂技《倒立射箭》、梦幻魔术表演、二胡演奏、海派木偶剧《阿宝奇遇记》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让现场氛围持续高涨,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上海轻音乐团则既给喀什六中的孩子们带来《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春山》《如愿》等熟悉的歌曲,也有他们在过往“百场轻音边疆行”文化润疆活动中收集灵感,创作的歌曲《三千年之恋》《我在泽普等着你》《叶尔羌河的声音》《丝路》等。孩子们听到歌名中熟悉的地名就开始欢呼。两个单位将各自的“拿手绝活”穿插在一起,奉献了一场既富有上海特色又带着新疆韵味、传统和流行相结合的文艺演出。

  

  来到小剧场看演出的都是高三玉兰班的学生,老师希望让孩子们在高考前紧张学习之余放松一下,同时也能受到艺术熏陶、爱国主义教育。上海在孩子们眼里心中具象化了,他们也从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中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节目太精彩了,希望下次还能看到你们的演出。”维吾尔族学生热则耶表示,马上就要高考了,她也有自己的目标大学,“今天很开心,希望今后能去上海看看。”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郭志峰是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干部,他由衷地欢迎文化润疆的项目能滋润喀什六中,表示这场演出除了300多名学生现场观看外,学校3000多位同学还在各自班级同步观看了直播。喀什六中现在的校区是上海第十批援疆建设的项目,大门是一比一复刻的上海交大百年老校门,演出所在楼是光华楼(源自复旦大学),优秀的班级被命名为玉兰班,这里处处都蕴含着上海的元素。除了这个项目之外,喀什六中还经常会有报告、讲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在文化交流中,在持续的援疆过程中,孩子们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日俱增。

  位于兵团草湖项目区的四十一团学校是本次润疆行的第二所学校,学校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搭起了舞台,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演出。平时在课堂上有点腼腆的孩子们,在广场上释放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艺术家们,大家共同将现场演出变成了合唱、斗舞场。演出结束时,孩子们一个个跑来找艺术家们签字。“这样精彩的演出我们以前很少看到,大家都很崇拜他们,今后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学生鲁铭灿表示。校长陈宁也很感动:“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没出过新疆,你们从上海带来这么一场高品质节目,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窗口,照进了一束光,让他们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学更多的文化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演出后,四十一团学校的老师还和润疆小分队举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

  

  此后,小分队成员们又走进托云牧场、红旗农场以及布拉克苏乡、皮拉勒乡、巴合齐乡等地,到了团场去了连队,在村居委活动室、百姓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不同的舞台进行了演出。

  托云牧场的演出是在室外的百姓大舞台上进行的。小分队刚到的时候还是太阳当空,温度在二十多度,等大家搭好台、调好音,走了一遍台准备上台之际,温度骤降到十来度,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冻得直哆嗦,演出不一会还下起小雨。观众却非常镇定,不慌不忙撑起伞继续观看,没有一个退场。事实上,在演出前,有些演员在此产生了高反。其中,表演变脸的黄志林一戴上脸谱套,穿上戏服就开始有些喘不过气,翻跟斗、舞大刀、耍金箍棒则让他比平时更费力。但他还是坚持下来,没有让节目呈现因此打折。

  演出中,当杂技《倒立射箭》的演员邓迎超用脚一箭射中气球爆炸的时候,场上气氛达到高潮。托云牧场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交汇处,是兵团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据说柯尔克孜族是射箭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射箭,但倒立射箭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观众都为邓迎超精湛的技艺所折服。表演一结束,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走上舞台,向她献上了自己手工制作的玫瑰花,花上还布满了闪烁的灯。

  

  阿力亚·阿布都克里木刚从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现在在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居委挂职。“八年了,现在觉得这里已经是新面貌了,新房子、新路,今天演出的村委会也是新建的。感谢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我们能出去读书也是得益于国家政策。出去了才知道,原来世界还可以是这样的,回来能更好地建设家乡。”她说,今天的演出除了给新疆的观众带来欢乐和精神享受,也为大家打开了一个了解上海的窗口。她也希望小分队能把新疆的文化、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带回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新疆,一同建设新疆。

  布拉克苏乡是这次群文润疆行的最后一站,小分队提早了一两小时到达,但发现孩子们已经整整齐齐地等在了剧场,车一停,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乡里的工作人员告诉小分队,因为上海团以前来过,演出很精彩,大家都很期待。工作人员一下车就开始和孩子们互动。整场演出欢呼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演出结束,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并诚挚地邀请小分队留下来和他们一起过古尔邦节。

  

  这不仅是一次万里送文化的旅程,也是一场文化交流。期间,三个团队在喀什聚首,参加了“情暖沪疆 携手同行”上海文化润疆·沪喀两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两地艺术家同台演出,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沪喀风情的文艺节目。演出之余,演员们还在喝茶吃饭的时候与新疆民间艺术家共同演奏、演唱,进行文化交流。其中,魔术师金龙拜会了自己的新疆的同行朋友,并且把自己魔术用的白鸽送给了他,还在酒店里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反复教他大变鸽子的魔术技巧。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项春雷认为,此次新疆行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深情凝望,更是对多元共生精神的礼赞,“孩子们的眼里有对星辰大海的憧憬,心中有对美好文化的期盼,我们和孩子们交流的时间太有限了,我还有好多有趣的想法想教给大家。”

  

  演出之余,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还向学校学生赠送了《上海故事》书籍,上海轻音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董德平向学校学生和群众赠送了乐团《中华神话》文创T恤衫、明信片和原创歌曲U盘。吴鹏宏表示,他是第四次来到美丽的新疆。2021年7月,在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的见证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喀什文化馆签署合作协议,近几年来,沪喀两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我们和上海轻音乐团合演了五场,自己单独演出了两场,都很成功。今后我们将继续整合更多优秀社会力量资源,将把更多上海优质文化资源带到新疆,带到喀什地区和兵团草湖项目区,让更多群众可以欣赏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升美育素养。此外,我们将着力为新疆优秀文艺团队到上海演出提供更多机会,办好沪喀文化交流周等品牌项目。”

  此次上海艺术摄影协会的采风走访了阿克苏、阿合奇、喀什、塔县、叶城、莎车、麦盖提等9个点位,用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新疆风貌,见证了沪疆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一帧帧画面定格了阿克苏巴扎的热闹市集,柯尔克孜族在风沙中的驯鹰过程,帕米尔高原骑手们的牦牛叼羊运动,拉齐尼小学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村庄里人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每一帧画面都诉说着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特别是看到上海援建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切实改变,让我们对‘情暖沪疆’有了更深的理解。”上海艺术摄影协会会员黄浦区文化馆摄影干部王美莲如是说。

  

  这次采风摒弃了以往旅途中打卡拍摄地点,三辆大巴载着110位摄影家沿途随机停留在一些保留了传统气息的村庄,大家敲开村民们的门,走进村民的家,坐上炕,和他们攀谈,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亲情。热情好客的村民拿出他们的馕和奶茶招待远方的客人。交流之中的感动让他们拿起相机拍摄出老百姓真实纯朴的生活。“拍摄要有真实的体验,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有感动别人的作品。”上海艺术摄影协会会长陈海汶拍摄新疆18年,他一直坚持艺术创作要走进人民真实的生活。因此,这次集体采风首次采取这种随机走进百姓中的新方式。“润疆之行的意义,对于我们摄影人,不仅在用影像宣传文旅,更在于让大家看到沪喀两地的文化共融、看到新疆生活的改变和经济的攀升。”

  回上海后,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将组织援疆采风交流会,届时110位在南疆拍摄的摄影家们将共同交流,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

  “回首十来年的援疆路,沪喀两地早已血脉相连”,喀什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刘辉说,“正是上海的鼎力相助,喀什实现从蓄势待发到蓬勃发展的可喜变化,越来越多的独特魅力已更多地被国内外朋友认识。两地百姓在文化互动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解。以艺术为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对文化润疆、旅游新疆生动的体现,是沪喀两地携手迈向新征程的体现。”他真诚地邀请各位摄影家、音乐家、艺术家在喀什这片充满灵感的土地上尽情绽放,用镜头记录喀什的壮阔,用旋律分享喀什的热情,将喀什的故事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