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紧扣年度重点任务与需求动态,每季度在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阵地打造“一季一聚·书记话治理沙龙”,邀请书记共话治理经验。截至2025年7月,围绕党支部建设、社区品质物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大核心议题举办3期沙龙,通过季度化机制、方法论提炼、机制升华的三阶闭环,激活党建引领下的头雁动能。
季度沙龙: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首季书记沙龙(2025年1月)结合中共四大百年纪念,围绕支部建设,梳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治理经验;年中(2025年4月)聚焦“品质物业”,围绕社区治理和小区改造更新等高频问题开展实战研讨;三季度(2025年7月)围绕党建引领治理效能升级,探索社区、街区、楼宇园区治理的深度治理路径。
沙龙打破传统人员参会模式,邀请居民区、楼宇园区和街区书记,楼宇专职党群工作者、新兴领域党建负责人、流动党员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既包含深耕社区数十年的“老法师”,也吸纳80后90后新兴领域党务工作者,形成跨代际、跨领域的智慧碰撞。
经验萃取工坊:从实践到“方法论”提炼
沙龙推动书记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方法,让治理经验从个人智慧升级为团队能力。形成覆盖社区、街区、楼宇园区新兴领域三大类别的6个工作方法,破解治理顽疾。
(1)社区治理类
“三议三告”:党建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联动,建立“提议-商议-评议”决策链+“告示-告知-公告”公示链,让“三加马车”同向发力,同时推动居民有序参与小区公共事务。
案例:吉祥居民区内一小区,通过该机制,顺利解决了加装电梯、设施更新、无障碍通道更新等一批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矛盾化解率达96%。
电梯加装进度公示
书记带教上门征询电梯意见
“三步焕新法”:以“居民提议→自治实施→成果维护”路径,激活历史弄堂自治内生动力,实现环境微更新可持续。
案例:山一居民区党总支参考业委会自治架构,成立“弄堂治理委员会”,通过征集居民建议、自愿认领、多方轮值维护,顺利完成绿植更新、灯光改造等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居民参与度显著提升。
居民认领、维护绿植
(2)街区治理类
“党建立体穿透法”:以党建工作时间线串联“网格、灯光改造后治理、服务、文化”四大场景,确保党建引领的穿透力在街区治理的各层面生效。
案例:浙兴里街区党支部经过一年的时间,通过该方法,推动陌生人街区向“熟人共同体”转变,化解多起周边居民和商户矛盾,提升街区凝聚力,实现商户与居民满意度双增。
解决商户屋顶和店内漏水问题
“联动增效法”:对商户、居民的需求调研后,进行街社联动,搭建各类平台进行资源匹配,提升街区营商环境和居民生活幸福感。
案例:恒丰里街区党支部通过调研和走访,找准商户和居民需求的“公约数”,举办拔河比赛、厨艺大赛和便民服务等活动,不仅使商户配合度提升,商户居民矛盾也显著减少。《传承发扬红色精神,锻造街区坚强堡垒》党课就是该街区党支部书记通过整理自身工作手记研发而成的,党课让党员群众在了解川北街区工作的过程中感悟传承红色精神力量,也让街区书记和街区党建工作者们收获可借鉴学习的工作经验。
商户走访
(3)楼宇园区和新兴领域类
“需求清单两点响应法”:以需求清单牵引,提供“多元服务+精准项目”,推动新兴领域群体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加入”。
案例:四川北路街道内一联合党支部根据新兴领域群体需求制作需求清单。一方面组织政策咨询、医疗健康、图书配送等多元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党员先锋行动”、支部结对等项目精准对接需求,推动饿了么和顺丰等新兴领域群体主动向党群服务阵地报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饿了么骑手来到党群服务阵地支部结对慰问
案例:盛邦国际大厦楼宇联合党委、楼宇治理委员会依托楼宇党群服务站为工作阵地,为楼宇白领提供职称受理、医疗健康、文体活动等服务。根据其上班时间特点,开设线上线下的“午间学习”“夜校课堂”,有效加深楼宇白领等新兴领域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支部书记将楼宇党建工作的实践梳理提炼,研发党课《五心服务获五心好评》,助力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模式,提升楼宇党建工作水平。
午间党课
“双向赋能法”:党支部围绕“技能输入”与“资源输出”双向发力,推动参与双方协同发展。
案例:福龙鼎亚第二联合党支部在公司业务开展中与云南墨江县一单位共建,实施 “红色人才培育计划”,聚焦茶叶、咖啡特色资源,选送本土茶艺师、咖啡师进修,返乡后由党组织牵头提供创业扶持,回应当地政府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 “培训-实践-回流-创业”的良性循环,勾勒出党建搭台下的城乡协同振兴图景。
机制升华:从经验到长效赋能
每期沙龙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完颜丽敏作总结点评书记们的分享,提出的“三个导向”推动经验转化,构建出“实践-总结-提升”长效上升机制。
“三个导向”破解深层难题
问题导向:聚焦治理难点和工作重点,如品质物业建设、流动党员管理、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等。需求导向:从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党群服务阵地打造为“红色娘家”。建好红色阵地和配套服务,让党员们找组织更便捷、遇困难有依靠,用“微服务”赢“大民心”。项目导向:重视老书记在各类项目中的“传帮带”,也鼓励年轻干部在社区治理一线的项目中经风雨、长才干。
红色基因赋能基层治理
用好川北天然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共四大旧址等,将红色教育融入其中。每期书记沙龙邀请虹口记忆传讲室首席传讲人、上海市团校特聘教授张家禾教授讲授《中共四大召开:在虹口》等党课,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党员们重温红色足迹,在历史传承中强化为民初心。
经过三期书记沙龙,“头雁引领”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形成标准化工作法6类;解决群众“关键小事”80+件;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率显著提升;推动陌生人街区向“熟人共同体”转变。四川北路街道的“一季一聚·书记话治理沙龙”既是治理经验的交流场,更是创新动能的孵化器,凝聚升华头雁力量,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