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街镇|街镇治理力报告(第十七期)-新华网
2025 08/22 20:05:16
来源:新华网

解码街镇|街镇治理力报告(第十七期)

字体:

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在多元领域持续迸发,一系列围绕民生温度、共治效能、城市活力的实践探索正在申城大地精彩铺展。

暑期生活圈里,夜经济升温,点亮社区烟火,奇公园焕发闲置空间新活力,暑托班解家长带娃难,让假期时光既有乐趣更有质感;党建引领下,共享单车治理三方闭环、楼组文化凝聚邻里温情,从物业费质价双升到骑手融入共治,基层善治的合力不断汇聚;民生焦点处,加梯工程提速、停车位扩容、秩序整治见效,老大难问题在精准施策中逐步化解,让群众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这些创新实践如斑斓画卷,既回应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夯实着城市治理的根基,绘就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多彩图景。

延伸服务触角,共筑暑期幸福生活圈

暑期夜经济升温!微更新+新场景拉动客流营收双增长

暑期以来,普陀区围绕“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通过商场微更新和外摆新场景显著激活夜间消费活力。7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彰显出强劲的商业韧性。

作为市级“夜生活好去处”,环球港对西广场及内部斜坡进行微更新,增设后备箱市集、行车道直达5楼夜间营业区,并推出免费停车、夜间促销及屋顶音乐会等活动,带动7月客流和营收同比提升超20%。长风大悦城铺设千平方米草坪,举办泼水节、星空放映会等活动,外摆餐饮夜间营业额增幅达25%

普陀区还积极优化外摆管理,目前共设12个特色设摊点。鸿寿坊通过共享外摆区、“早CA”等模式,推动7月营业额和客流分别增长18%10%。苏州河游船新增夜宵及主题航线,并与M50创意园联动,延长艺术空间服务时间,上半年园区客流同比增长一倍。

微更新与外摆经济深度融合,正持续释放普陀“不夜城”的消费活力与城市魅力。

IMG_256

  “夜间文化客厅”开设,暑期惠民演出点亮居民文化生活

今年暑期,奉贤区南桥镇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居民夜晚休闲的热门去处,通过连续举办夜间文艺演出和特色课程,打造了一处广受欢迎的“夜间文化客厅”。

7月至8月,中心共安排22场群文展演,涵盖越剧、沪剧、滑稽戏、魔术、汉服秀等多种形式,既满足老年人对传统戏曲的喜好,也吸引年轻人参与时尚活动。诸如《红楼梦》《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节目引发观众强烈共鸣,魔术表演巧妙融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寓教于乐。

除演出外,中心晚间还开设搏击、八段锦、书法等成人课程,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锻炼的需求。通过资源整合和需求响应,中心建立起“群众点什么,我们排什么”的服务机制,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居民纷纷表示,这里已成为晚间放松、社交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公共客厅”,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增强了归属感和文化活力。

IMG_256

  “西部里厢·中岚居夜市”温情点亮社区夏夜

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西部里厢·中岚居夜市”于这个夏天温情亮相,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步行即可到达的夜间休闲好去处。自开放以来,这个弥漫着轻松氛围的小夜市已成为许多家庭晚间散步、休闲购物的心头好。

夜市由西部集团贴心打造,将持续运营至831日,每周五至周日晚5点到9点与大家准时相见。不同于传统夜市,为避免高温下食品变质风险,主动摒弃餐饮业态,聚焦文创手作、生活潮品与儿童娱乐,其中文创类占比达50%。主办方严格筛选摊主准入,注重产品品质与创意,目前暂不收取摊位费以鼓励经营。不少居民下班后前来购物散步,体验“家门口”夜市的便利。

夜市有效激活了社区广场空间,丰富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夜间内涵,后续将根据居民反馈持续优化业态与服务质量。

IMG_256

  闲置焕新、非遗体验、健康服务!沪东奇换公园传递邻里温情

近日,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举办“以物易物·邻里共享美好”公益活动,吸引300余位居民齐聚“奇换公园”。活动融合非遗体验、闲置交换、爱心捐赠与健康服务,为社区注入温馨活力。

现场设有非遗传承区,孩子们体验拓印“福”字和年画,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书法老师创作个性化龙凤艺术字,绳结老师教授编织如意结、福字结,让居民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健康服务区提供免费中医咨询、艾灸和血压测量,贴心关怀居民健康。

闲置物品交换区促成100多件物品成功流转,居民们用书籍、玩具和小家电互换所需,增进了邻里互动。爱心捐助区收集了120余件优质闲置物品,将用于帮助社区困难家庭,让资源循环更有温度。活动还设置传统游戏和免费绿豆汤摊位,老少同乐,笑声不断。

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资源循环和邻里情谊,也助力了社区商户推广。街道表示将持续搭建此类互助平台,营造更温暖的“沪东一家亲”社区氛围。

IMG_256

  党建引领聚力,绘就基层“同心圆”

  企业、社区、居民“三方闭环”发力,金山石化街道破解共享单车治理难题

金山区石化街道通过建立企业、社区、居民“三方闭环”治理机制,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多个社区的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社区环境与秩序显著改善。

此前,共享单车挤占消防通道、绿化带等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物业管理。转机始于街道城运中心牵线的“破冰”会谈。柳城居民区与哈啰单车公司共同制定“疏堵结合”方案:在小区入口设置智能电子围栏,利用GPS定位技术阻止车辆违规进入;在小区外围科学设置专用停车区,引导居民规范停车。企业增派运维人员加强巡查,实现违规车辆“即停即清”。各居民区同步组建“车轮护卫队”开展日常巡查,物业和保安积极劝导居民配合停车管理。

目前,石化街道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减少95%以上,楼道口和绿化带恢复整洁畅通,公共空间得到有效释放。从技术防控到人文引导,这套治理闭环不仅有效解决了共享单车“添堵”问题,也为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新路径。

IMG_256

  要我做变身我要做,万里街道创新楼组治理

普陀区万里街道中环花苑居民区以楼组党建为引领,通过培育特色楼组文化,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推动社区治理从要我做我要做转变,实现邻里共治共享。

居民区党总支因楼制宜建立党小组,设立多种党员先锋岗,并引导手工班、舞蹈队等群众团队共同参与治理。在17号楼,党员带头组织活动、调解矛盾,通过协商议事成功实现电动自行车零入户;楼内展示的志愿者书法作品也成为促进邻里交流的文化焦点。37号楼组长居瑷华带领成立手工班,为邻里提供缝补服务,并推动居民自觉遵守门前三包制度,共建整洁楼道。

此外,青年志愿者主动打造+会客厅公共空间,设立“Daisy小屋公益共享角,鼓励邻里捐赠和流转儿童物品,培育了良好的社区家风和共享精神。这一系列举措以楼组小支点撬动了治理大能量,绘就了邻里共治的新图景。

IMG_256

  曹杨新村街道探索“质价双提升”破解物业费调价难题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桂杨园居民区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推出物业服务质价双提升机制,成功破解了长期困扰社区的物业费调整难题,实现了居民从不愿买单到主动支持的可喜转变。

面对物业服务滞后与物业费偏低并存的困境,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搭建协商平台,组织业委会、楼组长与物业方面对面坐诊,将绿化、保洁、照明等居民关切问题形成整改清单,要求物业限期落实。业委会同步组建监督小组,跟踪整改进度,形成居民下单-物业接单-监督跟单-居民评单的闭环管理。

随着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居民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和服务优化,物业费调价征询顺利推进。目前,一小区已实施五年渐进调价机制,另两个小区调价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公共收益反哺维修基金等创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物业费调价困境,更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为基层善治探索出新路径。

IMG_256

  党建引领骑手融入社区治理,骑士蓝化身城市微力量新引擎

在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饿了么党委积极构建平台+站点+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创新推出社区治理践行者五大行动,推动外卖骑手从送货员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前哨员,以新就业群体微力量激活城市治理大能量

依托随手拍机制,骑手化身食品安全移动探头,实时上报商户卫生隐患;助老e项目则为全区3000余名行动不便长者提供全年无休送餐上门服务,有效破解养老最后一公里难题。平台建立数字化激励机制,累计251位骑手获社区侠称号,涌现出火场救人的党员骑手车振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增光等先进典型。

此外,饿了么在全市打造两百多个红色加油站站点,引导骑手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参与社区应急配送、网格协管等服务,持续延伸治理触角。这一实践为超大城市探索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样本。

IMG_256

  推动城市更新,优化社区新生活

  装修误拆承重墙!上海一近百年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命悬一线”,多亏了他们

不久前,位于静安区愚园路576弄的“四明别墅”遭遇了惊险一幕——承重墙被破坏、墙体发生沉降,险些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幸运的是,静安寺街道迅速启动保护机制,一场联动多方力量的守护行动火速展开,让这栋历史保护建筑最终“转危为安”。

静安寺街道辖区的老建筑体量规模较大,共有50277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与49处文物保护建筑,绝大多数仍作为住宅使用,交易和装修活动相对频繁。为此,街道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购房时要求签署保护承诺书明确主体责任;装修前须向相关部门报备,相关信息同步至街道和物业;审批后街道会上门详细告知禁止事项及易违法风险点;物业则对报备装修房屋实施高频巡查,旨在早期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避免损害扩大和后续成本增加。

IMG_256

  邂逅曹杨CityWalk绿色路线,解锁家门口的“低碳密码”

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一条串联曹杨公园、曹杨环浜、兰溪青年公园、百禧公园的绿色有氧”CityWalk路线,正成为居民用脚步丈量“15分钟生态生活圈的新选择。曹杨公园的浓荫绿伞、曹杨环浜的水下森林、兰溪青年公园的无界开放、百禧公园的立体再生这四个风格不同却紧密串联的绿色节点,通过精心规划的步行路径,让低碳生活变得便捷、舒适且充满乐趣。

在改造中,最具创新性的就是构建水下森林。通过在水中种植苦草、金鱼藻等大量沉水植物,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水生生态系统。这不仅成为净化水质、提升生态自愈能力的关键,也化作了环浜中一道独特的移动风景线。除了治理环浜水环境,周边的绿化种植也同样重要。经过精心设计,共建成环浜绿地3.26公顷,各类乔灌木葱郁生长。不少居民选择沿河步行或慢跑健身。

IMG_256

  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约吗?塘桥社区活动中心焕新启幕

818日,历经数月闭馆改造的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作为承载塘桥文化记忆的阵地,它以聚能-赋能-释能模式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4705平方米的开放空间为居民打造一站式文化服务高地,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改造后的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每日830-2030分,各馆室开放时间依实际调整)更趋精细。塘桥以需求调研撬动居民参与服务设计,通过公众号问卷让居民票选最想解锁的延时服务,使服务从传统文艺培训拓展至人工智能课程、交友等个性化领域,既提升了精准度,也培育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IMG_256

 

  策划:杨金志、胡昊

  统筹:潘旭、徐剑

  主编:朱翃、燕晓英

  写作:史依灵、俞快、董宇彤、蒋松桓

  内容分析:俞快、董宇彤、蒋松桓

  制作:区域新闻报道研究中心(新华网上海频道、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