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米:如何引爆上海市场
9 月 2 日,上海本地品牌 “人间大米” 迎来年度开镰仪式。在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这已是该品牌连续 6 年举办此项活动。开镰当日,“人间大米” 通过多渠道实现预售金额突破 50 万元。
作为上海地产大米的代表,“人间大米” 隶属于松江大米品类,不仅荣获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认证,还获得 “绿色食品” 称号。为强化产品差异化优势,“人间大米” 于今年明确提出核心宣传口号 ——“人间大米就是软”,精准传递产品核心特质。
上海独角戏非遗传人钱懿(左一)与陈宏权(左二)开镰现场直播
松江,素有 “上海之根” 的美誉,古称 “华亭”,亦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其地处太湖洼地边缘,自远古时期起,大量植被沉积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当地俗称 “青紫泥”“水稻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品质上乘的松江大米,该大米兼具软糯口感,剩饭不回生,煮粥柔腻绵密的特点。
然而,长期以来,受本地农户市场营销经验不足、种植面积与产量受限等因素影响,松江大米在上海市区及各大超市中鲜少露面,难以进入市民餐桌。直至 2020 年,“人间” 品牌创始人陈宏权的介入,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让松江大米得以大规模走进上海市区市民的日常生活。
陈宏权深耕上海近 30 年,从初到上海的 “小陈” 成长为如今行业内的 “老陈”,长期投身市场营销与电商领域,从未想过会与大米产业结下不解之缘。2020 年,受松江农联社委托后,半年内他往返市区与松江近百次,高速过路费单据累积成册。为全面掌握松江大米生产全流程,陈宏权深入调研稻种研发、稻苗育秧、田间管理、高温天气应对、水源灌溉及大米加工等各个环节;同时,他走访浦江之首、仓城米行、云间粮仓、漕运码头等历史文化地标,研读松江历史古籍与名人轶事,探寻松江大米的历史渊源;此外,他还积极请教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专家、水稻研究所所长及上海劳动模范,系统学习水稻种植相关专业知识。
陈宏权深知,在上海高度商业化且高成本运作的市场环境中,推广农产品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对于大米品类而言,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微薄,且上海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大米品牌。如何规避价格战、如何讲好产品故事、如何保障农户利益,成为他必须攻克的难题。
基于前期深入调研,陈宏权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巧下功夫。为凸显松江大米的稀缺性及不同上市时间的差异,方便消费者辨识,他策划了 “金九银十” 的包装体系:9 月初收割的大米,因产量少、成本高,采用金色包装;10 月下旬收割的大米,因产量高、成本低,采用银色包装。所有包装均印有 “致敬松江悠久的农耕文化” 字样,传递品牌文化内涵。
在开镰时间设定上,“人间大米” 将每年的开镰日固定为 9 月 2 日,形成稳定的时间记忆点,便于消费者留存印象。因此,每年 8 月起,众多忠实粉丝便纷纷致电预定,市场热度提前显现。
在此过程中,松江区政府及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开镰仪式当天,积极协调邀请上海本地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为品牌宣传造势。
在客户服务方面,针对部分老年顾客不熟悉微信支付操作的情况,陈宏权亲自提供送米上门服务。例如,家住普陀区芝罘路 81 弄的 91 岁李老伯,作为原永兴路小学退休教师,一直青睐 “人间大米”,每次致电预定后,陈宏权都会亲自送米上门,老伯多次热情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虹口区乍浦路的凌阿姨,每年 8 月中旬便会提前预定全年 300 斤的 “人间大米”。类似的忠实客户案例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为坚守产品品质底线,在采购环节,陈宏权要求农户在确保品质达标的前提下进行报价,并与农户 “约法三章”,明确质量问题为重中之重。他深知,在互联网时代,品牌声誉脆弱,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品牌可能瞬间崩塌。因此,“人间松江大米” 在筛选环节严格把控,相较于行业内常规的一次精选,该品牌坚持三次精选,并向消费者公开作出 “不抛光、不打蜡、不掺陈米,假一罚十” 的郑重承诺,联合新民晚报走进社区介绍人间松江大米文化。
在物流运输环节,“人间大米” 选择与京东快递合作。尽管京东快递运费相对较高,但能有效保障配送时效与送货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了老年顾客提拿不便的问题,提升了消费者购物体验。
2024 年,陈宏权围绕大米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拓展,成功开发出松江米糕产品,上市后迅速赢得市场青睐,销售火爆。2025 年 9 月,依据宋朝历史遗迹相关记载,他又研发出米月饼产品;同时,米茶、酒酿、米汁等衍生产品也在持续研发中,不断丰富品牌产品矩阵。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市场渠道日益多样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但 “人间大米” 依然实现了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过去 6 年,即便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导致产量减少,品牌也始终坚持不涨价;为给松江农户树立销售标杆,从未通过降低产品品质来压缩成本、开展促销活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 “人间大米” 多年来赢得众多消费者长期追随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