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9月5日电(记者李荣)钱学森之问,科学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4日,在“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第五讲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带来一场融合科学精神、教育反思与未来展望的深度讲座。
赵院士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切入,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历史比较,指出我国在原始创新、理论构建和引领性科学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他强调,科学不仅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以质疑、独立、唯一为精神内核的认知活动。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创造规律,其方法需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借助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案例,他生动阐释了科学问题的诞生往往源于深邃的思维、大胆的质疑与超凡的想象力。
围绕着“如何做好科学研究”,赵东元院士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国际科学史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见解。他强调,优秀的科学研究始于提出好问题,这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超越常规的想象力。他总结了科学研究的四大动力:好奇心驱动、系统化整合、方法论创新以及跨学科融合。

赵院士特别提醒应避免盲目追求“从0到1”,而应注重跟进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突破,正如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的深入研究。他还系统阐述了理想化的科学方法,包括精确实验、假说提出、数学推演、实验验证和理论提升,并以笛卡尔的方法论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发现为例,说明抽象化、理论化和简单化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讲座尾声,赵院士结合自身在介孔材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生动展示了从经验科学到智能设计的科学发展趋势。他勉励青年学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树立独立思维,摆脱功利导向,真正为科学而科学。赵院士呼吁,唯有摒弃功利主义,崇尚独立思考,培养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才能使科学真正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
此次讲座的举办地——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是上海杨浦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生动展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与上海的实践成果。“人民城市·杨浦大师课”是集形势与政策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创新发展研究于一体的讲座平台,以思想为媒,汇聚更多前沿智慧,让学术之光点亮美好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