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7日,以“凝聚共识 守正创新”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2025)在浙江杭州举办。会议期间,由“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发起覆盖全国的国内首个居家眼压监测公益项目“长青计划”正式启动。
据悉,“长青计划”旨在践行“健康中国 2030”对慢病管理“智慧化、家庭化”的升级要求,构建“筛查-治疗-随访”全周期的眼压监测体系。此前,居家眼压测量因设备成本高、非便携、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普及。本次公益活动通过“免费用机+专业服务+AI 赋能”的组合模式,打破用户居家测量的经济门槛,又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填补国内动态眼压数据库空白,为推动我国青光眼诊疗从“被动干预”向“主动预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海思盖德集团向“长青计划”公益项目无偿提供海思微回弹式家用眼压计(II类医疗器械)及相关配套服务推进该公益计划的实施。
与会专家共同见证国内眼压管理迈入“居家主动监测+AI智慧共管”的新阶段。
青光眼管理紧迫性与智慧化需求双重驱动
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我国青光眼患者人数已超2100 万,且呈现“高致盲率、低知晓率、低管理率”特征——据《青光眼综合防治蓝皮书》(2023)调研,仅36.1%患者能按时复诊,70%患者无法自主感知眼压波动,33.21%的专科就诊患者甚至不了解自身“目标眼压”;更关键的是,研究显示51.7%的青光眼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17:00后的非门诊时段,传统“门诊单次监测”模式不仅漏诊关键峰值,更难以捕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的夜间眼压升高现象,成为延缓视神经损伤、避免视野恶化的核心瓶颈。
“长期动态眼压数据的缺失,让医生无法精准判断患者的眼压波动规律,更难制定‘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本次大会副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在致辞中指出。
“‘长青计划’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患者用得起设备’,还在于‘让数据产生临床价值’。”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晶晶教授分享说,通过家庭式眼压管理,医生不仅能精准掌握患者的眼压节律,更能评估降眼压药物的“夜间效应”“长期疗效”,避免因“漏测峰值”导致的用药误判。
为切实破解青光眼患者的居家监测难题,“长青计划”创新性推出“公益期免购”机制:凡是确诊青光眼患者、治疗期患者,青光眼高危人群或者关注眼健康的人群,在签署公益活动协议后,无需购机,即可在二年内免费使用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居家监测眼压。
居家监测+AI 赋能,推动科研与临床双向创新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同步引入国内首个青光眼 AI 垂直模型“小青”,为参与者提供全周期智慧化支持。作为“长青计划”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小青 AI”可协助用户根据云端平台的居家眼压数据生成的24小时/周/月眼压曲线,识别“晨起峰值”“夜间升高”等异常波动进行数据智能分析;并可以通过患者端交互服务,支持科学答疑。
据了解,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目前已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20余家三甲医院的视光中心或外延药房,对“长青计划”公益活动感兴趣的参与者可在京东商城搜索“长青计划”签署协议。启动会后,首批2000台海思微眼压计将陆续发放至全国参与者手中,惠及中国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
该公益项目的设备支持方、海思盖德集团全国市场总监张龙说:“我们希望以‘长青计划’为起点,让国产创新家用回弹式眼压计走进千万家庭,用‘科技+公益’的力量,守护每个患者的光明,践行’用我们每一分努力,呵护患者每一线光明’的承诺。”
海思盖德全国市场总监张龙分享海思盖德集团推动“长青计划”的科研-公益-品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