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7日电(史依灵)在数字化战略深化推进、数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的当下,如何构建开放共生、跨界融合的数字音乐创意新生态?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联合比利时SORODHA艺术协会、比利时电子音乐研究所、韩国电子音乐协会等多家国际机构共同发起并主办IDMIC国际数字音乐创新赛(简称“IDMIC”),以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技术活力的数字音乐盛宴,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据介绍,本届IDMIC赛事以“敦煌之音”为主题,面向全球征集融合文化厚度、艺术高度与技术深度的数字音乐作品。赛事不仅搭建起跨国界的数字音乐创意交流平台,更探索数字文创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自启动以来便收获海内外学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成为观察数字音乐生态构建的重要窗口。

参观者聆听获奖作品。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步入上海交大文创学院现代艺术风格的大厅,一场串联传统与未来的IDMIC获奖作品展映入眼前:智能音乐与影视音效实验室,众人沉浸于数字技术编织的丝路乐章,感受传统元素与现代音效的碰撞;在以敦煌莫高窟藻井为灵感设计的艺术装置前,参观者通过互动体验,直观触摸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的全新生命力。据介绍,这场集中展示IDMIC获奖作品的数字音乐展,与文创学院多个新文科实验室联动,让参与者在欣赏音乐创意的同时,与前沿数字科技“零距离”对话,深刻感知技术革新对文化创意领域的重塑力量。
“数字音乐正以即时传播、跨界融合、多媒介联动的特性,改写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与传播路径。”本届IDMIC评委会主席、比利时SORODHA艺术协会主席德克・费雷尔斯(Dirk Verelst)教授坦言,在评审了近百件以歌曲、乐曲、视频、艺术装置等形式呈现的“敦煌之音”作品后,“让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知,青年创作者以音乐为媒介,将敦煌文化的‘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潮流’的探索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这正是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活力所在。”
“IDMIC国际数字音乐创新赛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焕发新活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表示,希望以数字音乐为纽带,用创新语言搭建科技与艺术共鸣的桥梁,为数字音乐生态注入更多青春动能。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巴德音乐学院已确定加入2026年IDMIC赛事主办团队,共同为发掘全球优秀创意与作品贡献力量。

文创学院研二学生作品《曲动藻井》。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据悉,上海交大文创学院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数字音乐作为学院数字文创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核心板块之一,不仅在学科前瞻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更在推动产业跨界与人才复合能力塑造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本届比赛中,文创学院研二学生作品《曲动藻井》将传统藻井的视觉韵律与东方哲学思辨融入现代电子音乐与交互艺术之中,探索“静”与“动”、“形”与“声”之间的和谐共鸣,荣获艺术装置组优秀奖项,展现出学院在“技术+艺术”融合育人方面的扎实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赛事的策划与执行均由学生组委会担纲,学院研究生全程参与赛事筹备、作品征集、评委联络及现场运营等环节,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国际赛事的运作逻辑,拓展全球视野,锤炼组织与沟通能力。
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表示,数字音乐是学院科研与育人布局的重点方向,IDMIC国际数字音乐创新赛正是该领域系统性探索的最新实践。依托赛事平台,学院有效整合学界与产业界的优质资源,为创作者搭建国际交流舞台,同时也让师生得以“近身”参与数字音乐全球生态的构建过程,接触前沿技术、洞察行业趋势,在国际化的协作与实践中成长为具备前瞻视野的文创管理人才。“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IDMIC数字音乐创意平台,汇聚产学研多方力量,打造跨越年龄、行业与国界的数字音乐体验场,共同构建一个面向未来、持续演进的数字音乐创新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