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8日电(史依灵 吴文君)如何让承载集体记忆的城市工业遗存“活”起来,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满足现代市民对公共空间的多元需求?近日,为期两个月的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展区“智域漫游”展览在上海市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开展,探索未来城市公共性,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文+艺术”的融合范本。

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展区“智域漫游”展览。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展览选址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曾是工业时代的重要场域,如今已转型为汇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科创高地。展览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与策展人张承龙共同擘画,以“智域”为思考框架、“漫游”为体验方式,将整个区域转化为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邀请公众沉浸式感受艺术、科技与历史的碰撞共生。
走进展区,工业遗迹与数字技术的对话随处可见:激光扫描技术让锈蚀管道投射出流动光影,沉睡的档案数据经算法驱动演变为动态数字景观,打破了传统历史呈现的静态模式。

“智域漫游”展览一隅。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展览汇聚二十余组涵盖公共艺术、插画、城市家具的作品,以层层递进的动线设计构建完整叙事。在B区“漫游装置实验场”中,《洄代新序》让唐代人物与现代玻璃幕墙隔空对话,《申兰絮语》邀观众通过手势“唤醒”屏幕上的白玉兰,《Space O奇异空间》以流动的牛津布与光影构建出轻盈的梦境,《七步的叠态》则通过水相、莲池与琉璃态交织出一条可穿行的“水晶宫”通道,引导观众在行走中思考存在与意识的多维展开。在C区户外草坪上, 艺术装置与绿地景观相映成趣,《风的漫游》将无形之风转化为可见数据韵律,《管见之荡·循环新生》以钢铁与竹筒诠释循环理念;A区中庭的“风起海上·绘见中国”插画项目,让《山海经》异兽、童年记忆等内容“扎根”工业厂房,使观众从被动观赏者变为激活城市记忆的参与者。

“智域漫游”展览一隅。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作为展览的核心亮点,主办方与喜马拉雅达成深度合作,开创性打造“1+5+N”联动模式,以喜马拉雅声音算法艺术为核心,联动市北高新园区内五大前沿科技展馆,并配套多场美育公教活动,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云数智链”体验网络。张承龙直言,这一模式彻底打破了艺术与科技的边界,“观众在欣赏算法生成的艺术作品后,可走进联动展馆直观了解AI、区块链等技术原理,实现‘艺术激发好奇、科技支撑创作’的良性互动。”
“未来智慧城市最珍贵的算力,永远是人性的温度与对集体记忆的守护。”金江波表示,展览以“城市是一座生活大剧场”为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探索人与城市的关联,既以创造性实践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也通过大型艺术装置、共创插画等载体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公共空间IP,促进社区联结与文化传播。(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