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破局者的双重使命——专访上海通领汽车李佳的创新之路-新华网
2025 11/04 19:27:49
来源:新华网

技术破局者的双重使命——专访上海通领汽车李佳的创新之路

字体:

  新华网上海11月4日电(许超)秋季的周浦镇,通领汽车的智能工厂内机器轰鸣有序。李佳站在生产线旁,手指轻点平板电脑,实时监控数据在屏幕上跳动。从技术研发专家到海外分公司总经理,从“明珠工程师”到“首席技师”,李佳的职业履历折射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打破垄断与智能制造:技术立身的双重突围

  “做研发时要提前预判海外客户的核心需求;开拓市场时,又要凭借技术积累向客户讲清我们的工艺优势。”谈起技术研发与市场运营的“双重身份”,李佳将其概括为“用技术逻辑解市场难题,用市场视角定技术方向”。

  最让李佳难忘的,是公司创业初期攻克INS/IMD技术的那段岁月。据悉,这项汽车内饰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成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对此,李佳组建攻坚小组,历时一年多,经历上百次实验,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和量产。“我们不仅将成本降低了30%,打破了外方的技术壁垒,更凭借这项技术拿到了一个欧美高端品牌的全球项目订单,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市场突破的完整闭环。”

  在技术攻关的基础上,通领汽车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升级。2023年,企业主导的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升级不是‘装机器、上系统’的表面功夫,而是针对汽车内饰件生产特点,对全工序生产工艺的重构。”李佳对智能制造的本质有着清醒认识。

  智能工厂投产后,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至85%以上,通过引入MES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产品不良率下降超过30%,人均生产效率提升约35%。“国际顶级客户非常看重我们稳定、透明、高效的数字制造能力,这成为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总经理李佳工作照(受访单位提供)

  精准支持:政府服务“踩在痛点上”

  扎根浦东周浦十余年,李佳对当地的人才生态和营商环境深有感触。“浦东新区和周浦镇政府的支持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每个环节都踩在汽车内饰件企业发展的‘痛点’上。”

  在研发层面,企业获得了智能工厂专项改造的资金补贴;在人才引进方面,周浦镇的人才安居政策和“张江科学城”人才引进政策,帮助企业解决了核心骨干员工的落户和住房难题。“最‘解渴’的举措,是浦东新区对‘专精特新’企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的高效服务,以及周浦镇定期组织的人才政策宣介会、产业链对接会。”李佳坦言,这些政策实实在在地缓解了资金和市场压力。

  近年来,周浦全面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纳高技能人才进入镇级人才库,搭建交流平台,加强跟踪服务和培育。“我能获得‘明珠工程师’‘明珠工匠’‘首席技师’等称号,其实是周浦高技能人才环境‘托举’的结果。”李佳表示,政府搭建的产教融合桥梁,极大缓解了企业在一线技工特别是特殊工艺操作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政府组织的技能竞赛和评选活动,也在团队内部营造了崇尚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氛围。

  在绿色发展方面,通领汽车将低碳目标深度融入研发和制造全流程。企业研发低温低压成型工艺,相比传统工艺降低能耗约20%;推广水性环保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系统覆盖厂区用电。“这与周浦镇推动绿色制造、建设低碳园区的规划高度契合。”

  全球布局: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出海”

  上海正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通领汽车也在谋划更大的蓝图。李佳透露,未来3年至5年,企业技术将向“智能化”与“可持续化”深度发展:一是攻关智能表面技术,将触控、显示等功能集成到内饰件中;二是推广生物基等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运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

  市场方面,在稳固现有海外市场的同时,将重点开拓东南亚和北美市场,计划在海外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现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出海”的跨越。

  

  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墨西哥工厂(受访单位供图)

  对于政府支持,李佳也提出了期待。他坦言:“希望能提供更多针对中小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的辅导与支持,进一步简化高层次国际人才出入境、居留等手续,并组织更多有针对性的国际产业链对接活动,助力我们更快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从技术破局到智能制造,从扎根周浦到布局全球,李佳和通领汽车的故事,正是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动注脚。在政府精准支持与企业创新驱动的双轮驱动下,更多“通领”正在崛起,书写着中国制造的新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