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妇科肿瘤防治领域,有这样一所医院,见证了中国妇科肿瘤专科医疗从起步到跻身国际前沿的全过程。从创建国内首个妇科肿瘤专科,到探索出引领全球的诊疗标准,该专科医疗团队始终以守护女性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为初心。近日,记者走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访该医院肿瘤妇科主任吴小华,还原这背后关于学科建设、技术突破等相关细节。
该医院的妇科肿瘤专科起点可追溯至1931年,彼时,距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仅三十余年,镭疗已成为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1949年前,该院采用深度X线与理疗技术治疗的150例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40%,这一数据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堪称亮眼。
解放初期,该院仅有以放疗为主的一个核心科室以及肿瘤外科肿瘤外科一个核心科室。但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发现宫颈癌治疗存在明显细分需求:早期患者需手术干预,晚期患者依赖放疗,且治疗过程还涉及内分泌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妇产科专业等妇产科专业领域,单一科室难以覆盖全流程诊疗。1959年,这一困境迎来突破——医院整合放疗、外科以及妇科多方力量,正式组建国内首个妇科肿瘤专科,形成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雏形,为后续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小华表示,随着诊疗需求升级,多学科协作模式成为重要创新方向。不同于综合医院中患者需辗转放疗科、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会诊的繁琐流程,该院早年便形成的多学科协作理念,近年进一步升级为“门诊前移”模式。患者在门诊即可同步对接放疗、外科、化疗、影像、病理等多领域专家,当天就能明确个体化治疗方案。
“现在多学科门诊常常供不应求,有时半一天要加号50个,患者不用来回奔波,能更快拿到精准诊疗建议。”吴小华介绍,如今多学科协作的内涵还在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外科、放疗、化疗、妇产科领域,逐步纳入核医学、影像、病理等更多专业,为患者提供一体化治疗模式。
相较于其他癌症治疗,宫颈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让“保育治疗”成为攻关重点。吴小华坦言,如今25至45岁已成为宫颈癌发病高峰,这一年龄段的患者中,不少人尚未结婚生育,甚至有生育二孩的需求,为了提高患者之后的生活质量,“保育”成为团队重点探索的方向——既要通过治疗确保肿瘤不复发、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又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让女性在战胜癌症后仍能拥有家庭生活与人生选择。
然而,此前国际上的宫颈癌保育手术,只局限于肿瘤直径2厘米公分以下的患者。但中国患者发现病情时,肿瘤常超过2厘米公分,按原有标准只能放弃生育希望。针对这一痛点,吴小华团队基于大量临床经验提出:宫颈癌转移多向周围组织扩散,较少累及宫体,因此,宫颈癌转移多向周围组织扩散,极少累及宫体,因此,肿瘤大小并非决定能否进行保育手术的唯一因素。肿瘤大小并非决定能否进行保育手术的唯一因素。
据此,团队大胆突破,将适用范围扩展至肿瘤直径4厘米公分以下的患者,形成了独特的宫颈癌保育治疗“复旦标准”。自2015年起,这一标准一直被国际权威指南《NCCN指南》采纳并全球推广,至今已为超500名年轻宫颈癌患者实施保育手术,更吸引了哥伦比亚、巴基斯坦等国的患者专程前来求医。
谈及宫颈癌的预防与筛查,吴小华强调,宫颈癌是目前少数可实现预防的肿瘤,其病因明确为高危HPV持续感染,这为防控提供了清晰路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5年加速消除宫颈癌计划,核心在于“三个关键步骤”:9至14岁女孩接种HPV疫苗、35至45岁女性接受规范宫颈筛查、确诊宫颈癌患者接受高质量治疗。
但现状仍不容乐观——中国HPV疫苗接种率较低,35至45岁女性规范筛查率仅约20%,远未达到75%的目标。“很多女性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没结婚就不用做妇科检查’,或者体检只关注血压、B超等常规项目,忽略了宫颈癌筛查。”吴主任他呼吁,从HPV感染到宫颈癌发病,规范筛查能有效阻断病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展望未来,妇科肿瘤防治的探索仍在加速。治疗技术上,“治疗重塑”成为新方向,团队计划通过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缩小肿瘤,让宫颈癌保育手术更微创;前沿领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已进入二期临床,有望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技术应用层面,AI技术正逐步融入诊疗流程,通过三维立体成像,医生在术前就能清晰掌握肿瘤位置与范围,为精准手术提供支持。同时,专业人才培养也被提上重要日程,业内正积极推动妇科肿瘤医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专业资质认证,助力更多医生既掌握复杂手术技能,又能参与临床研究与新药研发。
从20世纪初期的镭疗探索,到如今的AI精准诊疗;从创建国内首个妇科肿瘤专科,到改写国际保育标准、研发全球领先新药,这段跨越近70年的历程,不仅是中国妇科肿瘤防治事业的成长缩影,更用一次次突破,为女性患者筑起了对抗肿瘤、守护生命尊严的坚固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