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与儿童:被低估的学术及时代命题-新华网
2025 11/08 21:16:27
来源:文汇报

智媒与儿童:被低估的学术及时代命题

字体:

《智能媒体使用与儿童身心发展研究》

李晓静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4年出版

当前,我国的智能传播研究较多关注智媒、算法、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但学界的探讨对象多聚焦成年人,对于智能媒体与儿童青少年的关系,全面、翔实、系统的本土研究相对较少。然而,我国作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应用场景最丰富的AI场域,各种智媒技术正在不断延伸至学校、家庭及公共生活空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生活影响与日俱增。那么,我国儿童青少年究竟如何使用智能媒体?相较于成人,智媒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该如何推进我国儿童合理的智媒使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极富前瞻性、开拓性的学术价值,更具利国利民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界研究者在当下及未来深入探讨。

事实上,自20世纪20年代的佩恩基金研究肇始,“媒介与儿童”一直是国际传播学界的重要研究议题。与西方相比,中国儿童所处的媒介生态自有特色。一方面,国际学界以“内容影响”为主的效果研究范式,已难以解释智媒究竟给儿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毕竟我国互联网与AI技术迅猛迭代,各种智媒终端早已超越传统的大众传媒,深入K12场域与家庭日常,技术本身就在重塑着儿童的认知方式与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儿童所处的家校场域、社会生态、文化情境、平台规则等与西方国家迥异,国际学界的研究成果难以回应我国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表明,中国亟需既能贯通理论与方法、又能对接问题与措施的“智媒与儿童”本土学术成果。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李晓静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良好结项成果——《智能媒体使用与儿童身心发展研究》,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部具有高度的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和本土性的标志性著作,同时包含极强的可推广性和应用价值。全书以国际学界成果和中国本土情境为研究起点,面向现实问题,回应理论关切,组织多源证据,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行动方案。在我看来,这部饱含了作者十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和生活经历的厚积薄发之作,不仅能有效回应我国“智媒使用与儿童身心发展”领域的系列问题,也是我国该领域研究迈向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大踏步前进。该著有四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值得我与同行分享。

一是系统理论综述——在国内首次系统述评新媒体与儿童领域的经典及前沿理论成果,并搭建了六大理论框架。在长达114页的“理论回顾篇”中,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媒介与儿童领域300多篇重要文献,并从儿童的新媒体接触与使用模式、儿童媒介使用与身体健康、媒介符号表征与儿童认知过程、新媒体与儿童情绪及心理、新媒体与儿童认知发展及教育学习、新媒体与儿童身份及社会化发展等六个方面,搭建了该领域的理论版图。系统、翔实的学术史梳理,为后续学者提供了清晰的研究坐标与坚实的逻辑起点。

二是原创理论体系——在本土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儿童智媒使用的原创性理论学说。该著走出了西方“媒介与儿童”研究中单一、微观的心理学取向,融通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成果,尤其是专门考察了我国城乡儿童的数字鸿沟问题,极具现实关切。最终提出我国儿童智媒使用的综合性测量、我国城乡儿童数字鸿沟理论框架、我国儿童数字技能测评体系、我国儿童智能媒体使用及效应的因果机制等四块本土学说。这在理论层面有效推进了我国“媒介与儿童”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参照体系。

三是系列混合研究——开创了我国“媒介与儿童”领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混合方法的先河,并提供了丰富研究资料。相较既有研究,该著在方案设计与执行上更为系统、严谨:全面覆盖七大行政片区,开展四次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在豫、云、贵、沪等地完成六次田野与深访,并同步实施两次媒介效果实验。此外,作者在调研对象选择、素材获取与伦理审查等方面的精心考量与把关,使得全书研究结论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其方法路径亦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参考价值。

四是实践推广应用——针对家校政企各界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系统方案,并有效推广。该著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从学术理论和研究结论中提炼出实践方案与措施:既启发家长开展对儿童智媒使用的日常引导与评估,也为学校课程教学与平台媒介设计提供改进线索,还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面向个体、组织、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分类建议,以及著者亲力亲为的示范推广,使该著兼具现实性、导向性与推广性。

总体而言,我认为《智能媒体使用与儿童身心发展研究》一书,在国内该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价值。在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探索智媒与儿童共存的科学边界,既顺应技术的飞跃,又守护儿童的身心,真正开创人与科技和谐共生的新局面,这既是学者的学术使命,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