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新文创”CEO班校友敖子睿:用“转译”打破文化壁垒,让博物馆IP“活起来”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上海交大“新文创”CEO班校友敖子睿:用“转译”打破文化壁垒,让博物馆IP“活起来”

2025-11-19 15:03:20 来源:新华网

  在新中式审美日益盛行的当下,一群深耕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正致力于将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古籍中的典雅纹样、非遗传承的精湛技艺,转化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商品与美学体验。她们既是“文化转译者”,也是“产业赋能者”。北京千鲤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新文创”CEO企业家研修班校友敖子睿,正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近日,《领军企业》专题与上海交大文创学院联合推出“新文创领军者”系列访谈,围绕“万业皆文创”的跨界融合理念,本期对话敖子睿,深入探讨她如何带领千鲤文化在五年时间内,发展成为国内文博IP运营领域的标杆企业,并先后成功推动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等十余家文博机构的文化资源实现商业化拓展与创新传播。

  

  初心:从“被观看”到“被使用”的文化破壁

  “千鲤创立的初心,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东方文化重新‘被使用’,而不仅仅是‘被观看’。”敖子睿开门见山道。

  在她看来,尽管传统文化热度攀升,但大多仍悬浮于概念与展柜中。“我们希望它成为一种‘可使用的美学’,真正被当代消费者感知、喜爱并买单。”

  “用东方文化赋能产业”因此成为千鲤的使命。这不仅关乎讲故事,更在于让文化成为推动商业、空间与品牌创新的核心动力。2019年,团队从新世相内部孵化,并于2020年与苏州博物馆展开合作,迈出理念落地的关键一步。

  

  进阶:在交大“新文创”CEO班完成从创意人才到企业家的思维跨越

  作为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新文创”CEO企业家研修班的校友,敖子睿坦言这段经历是她与企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它是一次系统性的思维重塑,让我把千鲤从‘创意驱动’的团队,转变为具有‘产业思维’的文化企业。”她说道,“交大的课程不仅讲文化,更强调产业逻辑与商业模型,从资源整合到供应链思维,从品牌矩阵到数据化管理,都让我更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能长远发展的企业。”

  她特别提到了“文化资产化”这一理念带来的冲击。“以前我们总把文化当成灵感来源,一闪而过;现在我们会把它当成可以长期运营、增值的品牌资产。”这种思维直接应用于与苏州博物馆等这一众文博IP的合作中,着手文物文脉与市场的链接点,建立长期的IP共创机制,让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也让品牌的获益周期大幅延长。

  此外,校友网络成为了她创业路上的“智库”与“后盾”。“很多关键项目都与校友圈的互助密不可分。”她分享了一个生动故事:在一次课堂分享后,她与一位校友深入交流,对方后来成为推动博物馆IP合作的“关键中间人”;而交大文创共进奋发的校园氛围,让她每每遇到行业内外的朋友。“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化同盟’。”

  她强调,交大学习带给她的最大影响是“结构化思维”,让创意从“凭感觉”变为“有路径”。“文创市场变化快,但有了系统思维,千鲤反而走得更稳。无论是团队管理、战略制定,还是资源整合,我都更注重逻辑与效率,这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稳定增长。”

  

  创新:“三角协同”模式打破行业壁垒

  千鲤文化在行业中独创了“博物馆—品牌商—服务商”三大阵营协同模式。敖子睿强调,这一模式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在市场实践中“一点点磨出来的”。“博物馆有内容,品牌有市场,千鲤则是中间的‘翻译官’——把文化的语言转译成商业的语言。”她表示。

  这种“共创式合作模式”打破了过去单向授权的局限。当三方形成闭环,文化就不再是简单的授权,而成为深度的共创。博物馆作为文化内容提供者,品牌作为市场传播者,千鲤则扮演“文化转译者”和“系统运营者”,使文化内容实现产业化,也让品牌获得独特的文化表达。

  “翻译”的过程是千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最大的投入所在。团队需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将其提炼成具有当代感的图库、设计和策划方案。“我们其实是抛砖引玉。”敖子睿说,“客户拿到这些设计demo后,能沿着这个故事线,做出更丰富、更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商品到了市场才能真正实现销量转化。”

  标杆:苏州博物馆IP的破圈之路

  2025年,苏州博物馆再次荣获“亚洲授权业卓越大奖”中的“年度艺术授权项目”,是国内博物馆IP首次蝉联该重要奖项。在敖子睿看来,成功关键在于极致的“审美一致性”与动人的“文化温度”。

  她指出,团队与苏州博物馆共同定义了“当代东方美学”的视觉系统——简约、留白、含蓄。“从产品设计到传播语境,都严格保持一致。我们特别注重体验细节,如线下展陈、礼盒故事,都让人感受到东方文化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我们想把文物里的故事,变成能被‘闻到’的香气。”这不仅是图案复制,更是感官的通感。团队在苏州博物馆文创团队支持下,快速完成文物考据、画面提取与图库开发,野兽派则将水墨江南的意境融入香氛与家居。

  IP赋能也带来显著的商业价值。与水星家纺旗下品牌“百丽丝”合作的蚕丝被,首年第一款青绿色单品销售伊始就成绩喜人。“数据给了品牌极大信心,他们也成为我们持续续约、不断拓展产品线的忠实伙伴。”

  合作:“三重匹配”才具生命力

  跨越服饰、家居、快消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经验,让千鲤形成独特的“三重匹配”标准。

  “第一,精神是否共鸣?品牌是否具备与文化IP相容的精神气质;第二,审美能否对话?视觉语言和设计风格是否统一;第三,合作能否让文化价值沉淀为品牌资产,而非一次性热闹?”敖子睿娓娓道来,“只有三者同时成立,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在运营多家文博IP过程中,她以“文化是根,商业是叶”比喻文化传承与商业转化的关系。“根扎得深,叶子才能茂盛。每个项目开始前,我们都会和馆方一起‘泡’在文物里,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再用现代的设计和语言把它‘翻译’出来。”

  洞察:不怕博物馆“小”,就怕没“特色”

  当被问及如何提升IP生命力时,敖子睿的答案透露出深刻行业洞察:“我们不怕博物馆‘小’,就怕它没有‘特色’。”

  她以苏州丝绸博物馆为例,这家曾让她感到不知如何下手的“专题性”博物馆,经团队深入挖掘其“丝绸故乡”和“非遗传承”的基因后,成为韩束、花西子、石头科技、B站游戏等品牌点名合作的“香饽饽”。“我们的职业精神,就是帮博物馆提炼最具核心的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面对“新中式审美”的兴起,敖子睿认为这是年轻一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中国文化。“我们想做的,是成为一座桥——用当代的设计语言,让传统元素被重新理解、被喜欢。”

  愿景:做连接中国文化和品牌的那座桥

  作为文化IP运营的先行者,敖子睿认为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是“让文化被重新理解”。“我们不想把传统捧在高处,而是希望它轻松、自然地进入大家的生活。只有文化被用起来,它才算真正活起来。”

  展望未来,她的愿景清晰而坚定:“如果未来有人说起‘东方文化的现代表达’时能想到千鲤,那就是我最想留下的印记。文化从来都不是过去式,而是正在进行时。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标准——文化可以被尊重地商业化,也可以优雅地进入生活。”

  在她的引领下,千鲤文化正成为连接中国文化与商业世界的那座桥梁,让古老的东方美学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让千年的文化脉搏在当代生活中重新强劲地跳动。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